“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1篇:不能引领增长,战略就成扯淡

发布时间:2025-03-25 14:44:57

 

 

“战略”溯源:战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战略”一词,到底从哪里来?

 

显然,在这个“战略”一词都被用烂了的时代,理清“战略”的发展脉络,才可能正本清源。战略,绝不是曲高和寡、少数人独享的“高山流水”,更不是那些堆砌数据、模型、工具的复杂化拆解。如果指望DeepSeek给你的企业生成战略,我保证DeepSeek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你未必真的会采纳,更多的可能是“参考”。要理解战略,先忘记那些畅销书吧,我给大家从故纸堆里找了点线索。

 

就词根而言,果真是“东西共战略”。先说说西方,“战略”一词最早源于军事领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伯罗奔尼撒战争。英文Strategy(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最早意为“将军的艺术”,指的是如何制定战法、推行战术、分配资源,以取得战场胜利。在军事领域,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利用有限资源最大化战斗力,从而赢得战争。后来,“战略”的这一思想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东方,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学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他强调情报、资源配置和环境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诸如PEST分析、SWOT分析、五力模型、机会洞察等等,这些当下企业战略的常规做法,都能从《孙子兵法》中找到原型。后来的军事名将韩信,用“背水一战”体现了以弱胜强的战略智慧;三国军事家诸葛亮(部分做法为民间传说)的“空城计”,则是基于精准的敌情判断进行博弈的典型案例。

 

普鲁士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享誉全球的《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认为战略的本质在于目标、手段和资源的最佳组合。说的直白点,战略必须和“政治”保持一致。于企业而言,战略必须与企业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保持一致等等。“一致”就成为后来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方法论:愿景和规划一致;战略和战术一致;机制与文化一致;战略和执行一致等等。后来,战略学加大了“竞争”逻辑的边界(不仅仅是同行),包括拿破仑所强调的灵活战术与战略布局相结合,他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术,也成为后来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借鉴。

 

搞清楚了“战略从哪里来”,我们再来看看,工业革命之后,当大规模生产与科学管理大行其道的时候,近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如何做的。

 

 

战略归位:战略引领增长,6大增长模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活下来、活的好,就成为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地。这其中,“增长”是逃不掉的关键一环:不增长,企业做不大;不增长,企业竞争力差;不增长,企业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不增长,企业很容易陷入到平庸和堕落。

 

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无论管理学家的分歧有多大,但在“增长”这件事上,大家出奇的一致。我给各位精选了几位代表性的管理学家与战略专家,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战略与增长的:

 

1、亨利·法约尔——计划是战略增长的核心

 

计划学派、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五大职能”论,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及经典的14条管理原则。在法约尔看来,企业增长并非偶然,而是由“长期规划”和“战略决策”所驱动。先有规划(计划、布局等),才有增长;做对的事(决策),才会有增长。

 

比如,可口可乐的百年扩张之路,就是长期规划与战略决策驱动。自192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就制定了全球化扩张战略,通过建立装瓶厂和分销网络,使品牌迅速进入各大洲。可口可乐的增长并非依赖单一市场,而是通过战略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稳步增长。

 

2、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结构决定战略增长

 

战略大师、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在那本经典的《战略与结构》(Strategy and Structure)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结构决定战略”(Structure follows Strategy)。在钱德勒看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战略的实施,反之,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受限于现有的组织结构。简单讲,就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会决定什么样的战略(这和很多企业家所坚持认为的“战略决定组织”的观点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通用汽车的组织变革与转型。20世纪初,通用汽车(GM)为了管理其不断扩张的业务,从原来的职能体制,转型为事业部制(Divisional Structure),将公司按照业务线进行划分,每个事业部独立运营但受总部管控。这种新的组织结构使GM能够灵活调整战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从而保持增长。当然,也说一说,是认为通用汽车制定了规模化增长战略,但发现当时的组织架构不支撑,就决定对组织架构动刀。到底是组织决定战略,还是战略决定组织,这个争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3、伊戈尔·安索夫:战略决定企业增长路径

 

战略管理的鼻祖、率先提出“公司战略”一词、战略权变理念的倡导者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在1957年提出“安索夫矩阵”(Ansoff Matrix),系统化解析了企业增长的四种主要路径,分别是:

 

A.市场渗透(Market Penetration):以现有的产品面对现有市场(客户);

 

B.市场开发(Market Development):以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客户);

 

C.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推出新产品给现有市场(客户);

 

D.多元化战略(Diversification):推出新产品给新市场(客户);

 

比如,星巴克的增长策略。很长一段时间内,星巴克通过“市场渗透+产品开发”策略,实现了全球扩张。它一方面通过密集开店和会员体系深耕市场,提高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新品,如星冰乐、咖啡胶囊等,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这种战略组合,使其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增长。

 

4、杰伊·巴尼:核心资源与能力决定企业增长

 

战略管理大师、被誉为现代企业资源观(RBV)之父的杰伊·巴尼(Jay Barney),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RBV)理念。他强调,企业的增长不仅依赖于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还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他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VRIO框架(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支持)。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并能够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长期增长。

 

比如,苹果公司的增长逻辑。无论是乔布斯时代,还是库克时代,苹果都会基于自身的核心资源决定增长方式,如果自身能力不具备,或者自身资源不足,那么即便是风口,苹果也会选择暂时放弃(比如泰坦造车项目)。在苹果看来,自身的核心资源包括:品牌影响力(全球认知度极高的品牌价值)、创新能力(iPhone、iPad等突破性产品)、生态系统(iOS软件生态、App Store等)、供应链管理(全球最优供应链整合能力)等等。正是这些资源的独特性,使苹果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中保持持续增长,并长期保持市场领导地位。

 

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决定增长方式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业界最为知名的,就是他的三大竞争战略,分别是:

 

A.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通过规模效应和运营优化降低成本,实现价格竞争力优势;

 

B.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通过独特、稀缺的产品、服务、品牌或解决方案,来持续吸引顾客;

 

C.集中化战略(focus):专注于特定市场或特定产品,持续形成竞争壁垒;

 

比如,宜家的持续增长模式。宜家采用“成本领先+差异化”结合的增长战略。它通过全球化供应链和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依靠独特的家居设计和购物体验吸引消费者。这一策略使宜家在全球家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持续扩张。

 

6.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颠覆式创新推动增长

 

被誉为颠覆性创新之父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理论,指出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增长,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市场空缺,有时需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能完全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主义,必要的时候,还要“挥刀自宫”,敢于告别过去的增长方式,并通过创新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提到特斯拉,人们想到更多的是Model系列电动汽车。然而,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不止于电动汽车本身,其“一体化压铸”、“开箱工艺”、汽车自营、OTA远程更新与订阅、FSD自动驾驶等工艺和技术创新,颠覆了过往的燃油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模式,引领了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

 

从孙子的“知己知彼”,到钱德勒的“结构决定战略”,再到巴尼的资源基础观。越来越的战略专家、企业家和管理者发现,战略与增长强相关。有三点越来越明确:

 

1、没有战略的增长,只是短暂的扩张,企业最终难以持续;

 

2、有明确战略的企业,能够精准把握市场机会,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3、企业增长的路径,取决于战略的选择,是否能够匹配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与组织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战略选择,才能真正导向增长?我们下期接着聊。

 

(全文完)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