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的陷阱之三:管理向内,经营向外?客户可不这么想

发布时间:2025-03-04 14:54:01

前不久,DeepSeek爆火,AI人工智能带来新的业务想象力。然而,很多企业发现,AI火不火,暂时和自己的业务关联度不高,即便是AI帮助企业提升了工作效率,然后呢?好像业绩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业务创新也没有什么实质进展,反而是AI带来的行业颠覆性前景,让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更加焦虑:我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体会是:供应链不稳、消费者需求多变、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怎么办?于是,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把关注点调整到内部,试图通过更严密的流程、更精细的数据、更高效的团队,把企业这台机器调校到极致。然而,报表上的结构越来越严谨,但客户的抱怨却越来越多;内部的流程越来越完善,但市场份额却节节败退。这就成为“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的典型表现。

 

在过去,很多管理者常说“管理向内,经营向外”,这也是很多管理教科书上的金科玉律。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企业往往陷入一种“内向型陷阱”:管理者忙着“管(理)”,却忘了“经(营)”;盯着员工的KPI,却听不见客户的心声。反过来,客户可不管你的流程多完美、制度多严谨,他们只关心一件事: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活,快点说,你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看来,无论是管理,还是经营,都要回到客户视角重新界定,需要走出“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的陷阱。

 

 

 

如果“管理向内”走向极端——从“效率机器”到“自我陶醉”

 

管理为什么总是“向内”?还记得我们上篇文章中提到的泰勒制吗?在泰勒看来,管理是关于秩序、控制和执行的艺术。用秒表和图表,把工人的每一个动作拆解优化,让工厂从混乱走向高效,没有比这更美的事。后来,亨利·法约尔用组织原则,把企业变成了一个齿轮咬合的系统。看来,管理的基因里,天然带着“向内看”的倾向——它关注的是内部资源如何分配、流程如何运转、员工如何协作。

 

这种“管理向内”的逻辑,在工业时代可能是福音。想想20世纪初的福特汽车,流水线的管理让T型车成本骤降,生产效率翻倍,让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但到了今天,这种“管理向内”的思维却成了双刃剑。事实上,当管理者们沉迷于打造一台“完美机器”之时,可能忘了问:这台机器到底在为谁运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柯达(Kodak)。20世纪90年代,柯达的管理堪称典范:供应链无缝衔接,生产流程精益求精,员工培训体系一流。然而,当数码相机浪潮袭来时,柯达的管理层却选择“向内收缩”,忙着优化胶片业务,而不是“向外探索”数码市场。结果呢?2012年,这家百年老店黯然破产。客户的需求变了,柯达的管理却没跟上。管理向内,固然能让企业“活得不错”,但如果没有经营向外的眼光,企业终将失去生命力。

 

 

 

“经营向外”为何而失落——客户的声音被谁忽略了?

 

经营是什么?在工业时代,管理学大师们更愿意用“经营向外”来描述它。经营是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对话,是发现需求、创造价值、赢得信任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家和管理者把视线投向客户、市场、趋势,而不是埋头在会议室里对着PPT自说自话。

 

然而,经营的“向外”属性却在现代企业中逐渐失落。原因有三:

 

原因1:管理的“光环效应”

 

随着六西格玛、ERP系统和OKR等管理工具的普及,企业越来越相信“把内部管好,外部自然好”。这种理念本身并没有什么对与不对,然而,这一理念成立的前提是:经营与管理相互补位,内外部打通,面向客户价值的通道没有拥堵。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经营就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管理者就逐渐变成“流程监工”,而不是“市场猎手”。

 

比如,很多传统企业重视精益管理,这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非常有帮助。然而,一边是传统产品的库存周转率快速提升,一边是客户已经转向了智能化新产品,这种情况下,管理再怎么优化,也很难让企业重拾荣光。

 

原因2:数据的“虚假安全感”

 

在今天,数据、算法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很多的标配。然而,再翔实的数据,也可能是历史的镜子,而不是未来的窗户。从市场的角度看,客户的需求是动态的、直觉的,甚至是未被表达的,而报表里的数据也可能以偏概全,如果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所谓的翔实数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误导。

 

比如,很多传统零售企业,过度依赖数据分析优化门店布局和定价,但却忽略了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偏好,结果在电商冲击下节节败退。因此,所谓的“经营向外”,需要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洞察。

 

原因3:客户被“格式化”的错觉

 

很多企业以为“一张客户画像,就能理解客户”。比如,企业用CRM系统把客户分门别类,用问卷调查预测需求,但却忘记了客户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表格里的数字。当年的星巴克,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2000年代初,为了追求管理效率,它过度标准化门店运营,结果失去了“第三空间”的独特体验,客户流失严重。后来,霍华德·舒尔茨回归,通过“向外倾听”重拾客户信任,才让星巴克重回巅峰。经营的失落,归根结底是“客户的声音”被忽略了。

 

 

 

客户的反叛——他们可能不关心你的“内功”

 

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或许会解释说:“我们对客户很尽心,流程也优化了,成本也降低了,效率也提升了,这对客户不好吗,为什么客户还不满意”?事实上,答案很简单:客户不关心你的“内功”,他们只关心你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能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案例1:诺基亚的“管理神话”与“经营失聪”

 

2000年代初,诺基亚是全球手机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供应链管理堪称教科书级别,产品线覆盖高中低端,利润率令人艳羡。然而,当苹果2007年推出iPhone时,诺基亚的管理层却低估了触屏和生态系统的颠覆性。他们忙着优化现有产品,却没听见客户对“智能体验”的渴望。结果,诺基亚从巅峰跌落,最终被微软收购。看来,客户不在乎你的管理多厉害,他们只想要一部“好用”的手机。

 

案例2:滴滴曾经的“向内危机”

 

几年前,“顺风车事件”曾让滴滴陷入到管理危机。在问题出现前,滴滴出行早已成为网约车的“老大哥”,管理上更是精益求精:算法高效匹配,司机考核严格,数据驱动决策。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司机和乘客的抱怨却越来越多——价格上涨、服务下降、安全隐患频发等等,直到后来的“顺风车事件”。后来的反思中,滴滴也意识到:把精力花在“向内”优化平台效率上,却忘了“向外”倾听用户的声音。看来,客户想要的不是你的算法多聪明,而是出行多安心。

 

在今天,客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挑剔”。他们都期待个性化、即时性、透明度,甚至愿意为“情感共鸣(情绪价值)”买单。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心“向内”,显然就是“鸵鸟心态”在作祟,让经营与管理一体化才是正途。

 

 

解决方案——让经营管理“手拉手”的四把钥匙

 

如何让客户“不背叛”?对企业而言,就是让经营管理“手拉手”,有四把钥匙:

 

钥匙1:让管理“抬头看路” 

 

管理不能只盯着地面的脚印,还要抬头看天上的星星。比如,亚马逊的“Day 1”哲学值得借鉴:杰夫·贝佐斯要求团队始终保持创业心态,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沉迷于流程的自我完善。怎么办?最好的做法是,管理者需要定期跳出“向内看”舒适区,问自己:我的管理是在服务客户,还是让客户更讨厌?

 

钥匙2:把客户请进决策桌 

 

经营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宝洁(P&G)有个传统:高管必须定期走访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这种“向外”的习惯,让宝洁在洗涤用品领域始终保持敏锐。今天的中小企业也可以效仿,哪怕是AI越来越发达,企业家和管理者也要明白,面对面的真实了解很重要,通过包括社交媒体、实地走访等在内的实时反馈,企业的经营水平会更高。

 

钥匙3:赋予团队“经营大脑” 

 

所谓“管理向内”,往往让员工变成“螺丝钉”;而“经营向外”,则需要他们成为“探路者”。比如,谷歌的“20%时间”机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员工可以拿出20%的工作时间探索新想法,结果催生了Gmail和Google Maps等产品。赋予团队“经营大脑”  ,才能让员工发挥更大的主观积极性。

 

钥匙4:拥抱“不确定性”的经营智慧 

 

一般而言,管理追求确定性,经营却要面对未知。比如,特斯拉能在电动汽车领域称霸,不仅仅因为它的生产管理高效,更因为马斯克敢于在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上“冒险”。看来,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需要培养一种“经营直觉”,在数据之外感知趋势,在风险之中抓住机会。

 

当管理变成一座“自恋的堡垒”,当经营沦为“被遗忘的瞭望塔”,当客户的声音被抛弃,该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时候了。

 

(全文完)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