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0开始构建干部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4-09-04 15:33:05

 

  • 文 张小峰,华夏基石副总裁;

  • 来源:HR赋能工坊

  • HR赋能工坊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向HR赋能工坊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 管理咨询业务合作:13041139206或13102155301

 
 

 

 

干部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干部的重要性,干部的重要性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即人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本概念普及之前,干部的重要性就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主席曾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任正非也强调,战略确定之后,干部同样是决定性因素。简单来说,优秀的企业能否创业成功,关键在于其一把手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如果一把手拥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有可能创业成功。一把手的使命、责任和能力至关重要;其次,高管团队也非常关键,那些能够做到几十亿、上百亿甚至上千亿规模的企业,它们的高管团队在规模较小的时候就已经成型。以华为为例,现董事会成员共有17位,是华为最高层的高管,这些核心高管大多是在1993年之前加入华为的。1993年时,华为的规模并不大,在十亿之内,这些高管从1993年之前就开始在华为内部沉淀,经历了多年的筛选和历练。此外,华为的高管团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这批人在加入华为之前,本身就具备优秀的素质,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正是这些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华为持续向前发展。

 

然而,许多企业中会遇到各种干部问题:

 

干部管理难题

 

第一个问题,干部无梯队,后继无人。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大约为40年,民营企业整体成长历程大约为二三十年的时间,“创一代”现在基本上已经到了60岁左右的年龄,干部年龄结构的老化,缺乏年轻的新生力量。针对这个问题, 2018年开始,行业内普遍开始流行一种做法,即干部年轻化改造,甚至有些国有企业明确规定,在2019年至2020年左右,85后的干部比例不得低于一定的比例,90后的干部比例同样不得低于一定的比例。干部年龄老化与干部梯队后继无人问题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相似之处在于,如果干部年龄老化,那么后面自然缺乏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即使干部年龄结构不老化,干部队伍年轻且数量充足,但仍然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这种后继无人并非没有人才,而是缺乏能够胜任关键岗位的人才。

 

第二个问题,干部能力不足,提不起来。干部的能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干部的能力无法提升,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干部与组织或业务之间的能力不匹配,干部跟不上业务的节奏或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干部能力提升不起来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不匹配,也不是目标不一致、招聘问题、老板的认知度问题,或者是对人潜力的低估。其核心原因是干部与老板之间出现了能力上的代差,不匹配业务、不匹配市场,背后的实质是老板的洞察力和认知。战略源自于企业家脑海中的意识流,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未来和机会当老板发现了机会,但高管和中层没有发现时,当老板打开了局面,但下面的高层和员工无法承接时,本质上是老板与干部之间出现了能力的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老板所看到的未来究竟是什么,老板脑海中的战略格局是什么,清晰地勾勒出来,将老板模糊的想法用结构化的方式提炼出来,最终变成结构化的能力要求,再对比现有人员与老板目标之间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就需要进行调整。塞利斯的高管团队跟着老板创业几十年,但当老板的能力提升,想要打造世界级企业时,发现原有的高管团队不再合适,最终不得不让他们离开,招聘更核心的人才。

 

第三个问题,干部的工作意愿度不足,干部缺乏动力和活力。当干部没有动力和活力时,需要构建激励约束机制,要让干部认识到,长期跟随老板工作是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

 

第四个问题,约束机制的缺失,干部没有能够上下的退出渠道。在实施能上能下的机制时,必然与前面提到的干部梯队建设有关,如果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干部梯队,那么即使能够实现干部的退出,也可能会发现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来接替。

 

第五个问题,干部之间相互不协同,认知不一致、沟通不到位、默契度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打造一个具有协同性的组织,通过各种协同方式来强化干部之间的协同性,干部轮岗等增强协同性的手段,价值协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干部管理在当今阶段尤为重要,我们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干部的新老交替问题。举例,马云与张勇的交接过程,当时普遍的观点是,马云成功地将领导权交给了张勇,并功成身退;然而,近几年阿里巴巴的业务持续下滑,其市值在电商领域的龙头地位已被拼多多超越,这表明张勇的表现并不理想,这就是梯队传承的问题。到了2019年,干部管理成为了大家都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的企业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交接班过程,老板原本没有打算退休时,他们可能不会太关注干部问题,但当老板准备退休时,他们突然发现没有合适的干部可以接替,或者他们的子女无法凝聚这些干部。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很多干部存在信仰缺失、逃避责任、能力不足的问题,干部的懈怠、官僚主义、山头主义、只顾个人利益、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决策、只做二传手、甩手掌柜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即使某个阶段对干部的重视度不够,也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人才,干部问题不那么明显。因此,在构建干部管理体系时,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第一个视角是体系性建设,即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第二个视角是针对具体问题,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干部管理的破局。

 

 

干部管理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干部、干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概念不清晰。

 

干部,是对一类人的代称,需要界定干部的职责边界是什么,谁来负责干部管理,是总经理、董事长、总经理办公会还是董事会?需要明确干部指的是哪一群人,是纯粹的管理者,还是一定级别以上的人员,或者是一定类型的一定级别以上的人员?明确了这些之后,才能界定公司内部的干部群体,并且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干部的级别角色定义、职级、标准、职数、能力模型、管辖权限,以及管理干部的组织规划、流程、权限等。干部这个词听起来过于官本位,但如果将干部换成经理人、管理者等其他称号,是否就能摆脱了官本位色彩呢?实质上,称谓上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背后的逻辑。

 

干部管理,即在确定干部群体后,如何通过干部盘点、规划、选拔、任用、培养、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让这一群体保持活力和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培养机制将合适的人选选拔出来,将有潜力的人的潜力快速转化为具体能力。

 

干部队伍建设,即整个人才梯队的构建,如何对人才梯队进行结构化安排,如何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结构,比如市场、技术领域的匹配,以及高中基层的层层后备状态。

 

误区二:点状发力,缺乏系统性思考。

 

干部这一群体至关重要,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只是关注薪酬、绩效等单一方面的管理,没有进行系统思考,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是一种职能管理的起源,采取点状发力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涉及到干部管理时,从起步阶段就必须进行系统思考,因为干部管理实质上是源于企业的战略,它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延伸。如果目的不是为了提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就没有必要专门去考虑干部管理的问题,干部管理是直接承接企业战略的。因此,实施干部管理时,必须自然而然地具备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视角,在选拔、评价、激励干部时应该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整个管理体系,这些都需要全面规划和实施。

 

误区三:干部档案常常缺失,盘点流于形式,规划缺乏系统性。企业规模扩大后,甚至是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一些老板不清楚干部的具体状况,缺乏洞察人和用人的能力,或者没有识人用人的心态,导致他们对下属的状态、能力以及适合的岗位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在用人时就会盲目和随意,结果往往是因为人的使用不合理,导致整个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干部档案的建立是支撑干部管理的基础。企业需要持续性地跟踪和盘点干部,有了干部档案和盘点结果,进行干部规划时,就能明确干部的能力边界,确定他们适合的部门和岗位。作为HR,应该对干部档案有深入的了解,干部档案本质上就是信息档案、数据档案,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在干部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数据不充分或不够全面,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部管理和配置。干部档案可以做到非常细致的颗粒度,例如,干部与家人异地,其稳定性可能不如其他干部;员工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其稳定性可能也会降低,这些都是需要在盘点时关注的数据和信息。

 

误区四:干部选拔过程中难以有效平衡“人治”与“法治”。在干部选拔中,到底是应该听从老板的意见还是组织部的建议?如果完全听从老板,那么老板的识人用人的能力和意愿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无法找到最真实、最合适的人选。同时,所有人面对老板时都可能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这可能导致老板被表演性的人格所迷惑。历史上昏君和宦官的例子表明,老板的识人用人的能力并不总是准确的。另一方面,完全依靠法制来选拔干部也会出现问题,法制可能会选出来一种面面俱到但缺乏突破性的人才,而真正顶级优秀的人都是毁誉参半的。例如,任正非自己在华为评价量表里做了一些测试,人力资源部根据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此人不能够胜任华为的工作,建议开除,这反映了按照科班标准选拔人才的问题。干部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往往是由各个职能部门主导的,而这些流程可能更多地反映了职能部门的思路,因此,单纯依靠系统选拔干部可能会导致选拔出一般的人才。选拔干部时,应将“人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法治提供规范化的流程,从多人中筛选出少数人,而人治则让一把手和二把手根据经验和判断力选择最优秀的人才。华为的选拔逻辑是业绩作为分水岭,能力作为参考项,价值观作为决定因素,品德作为一票否决项。在选拔时,应关注价值观,但在价值观与能力产生冲突时,需要平衡短期和长期目标,如果实在无人可用,可以先考虑能力强但价值观不那么匹配的人才,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来逐步培养价值观更匹配的人才。

 

“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误区五:干部任用实行终身制,缺乏能上能下的机制。能上能下的核心问题不只是是否建立了这样的机制,还包括干部梯队的建设是否完善,如果没有构建起有效的干部梯队,就无法实现干部的合理流动和更新。在民营企业中,即使干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也必须确保干部梯队中有人可用,只要有可用之材,管理起来就会相对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借鉴比较健全的干部管理体系时,也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误区六:有培训无培养,角色错位和能力滞后。有些企业将干部能力提升简单地视为上课,认为上了一次课就能提升干部的能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培训并不等同于培养,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干部培养过程中,企业可能缺乏标准,缺少差距分析,培训方式单一,仅限于上课。然而,随着人们注意力的分散和信息的泛滥,传统上课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现在的培训应该采取训战式的模式,即使课程内容不多,只要能够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场景,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真正的干部能力提升方式包括课程学习、行动学习、导师制和轮岗等,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如果无法进行轮岗,可以采用模拟轮岗的方式,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国企。

 

误区七:在干部考核中过分关注业绩,而忽视了潜能和价值观在干部考核过程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一旦干部的业绩出现问题,就认为他们再也无法提升,这种观点忽视了干部的潜力。以邓小平为例,他在十年中经历了三起三落,但他能够再次崛起,是因为他的能力仍然被认可。因此,在评价干部时,不应过分放大业绩因素的影响,业绩可以影响干部的奖金,但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能力和潜力。再以北京市原市委书记孟学农为例,他在非典时期被免职,但后来又重新启用。这些例子表明,在考核干部时,不应只盯着短期的业绩,而应考虑他们的能力、潜力和价值观,如果干部的能力和价值观与企业的要求相匹配,即使短期内业绩不佳,也应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岗位,甚至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在评价干部时,也应关注他们的贡献和忠诚,不应让那些长期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老干部感到不公平,如果他们不能胜任更高职位,可以考虑为他们安排较低的职位,但不应让他们无事可做,这样有助于激励干部,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

 

误区八:只强调物质激励,忽略工作认可和职业发展。薪酬的提高能增强干部的动力和活力,但并不全面,非物质的激励对干部的影响更为核心。例如,干部是否拥有自主选人用人的权利、一定范围的财务签字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这些权限对于干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干部在这些方面都受到限制,他们可能会感到压抑,觉得自己像一个傀儡,因此,工作中的自主权是激励干部的核心因素之一。专家愿意成为干部,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节奏下开展工作。对于一些表现出躺平态度的干部,可以给予他们一块试验田,把所有权限都释放给他们,让他们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非物质激励还包括打胜仗的激励,持续取得胜利的体验能够激励干部,甚至让他们上瘾。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进行某种活动,比如讲课,一旦这种活动被限制,他们可能会主动寻找其它方式来继续这种活动,这种对胜利的渴望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干部激励层次需求

 

误区九:干部退出通道不畅,方式单一。在干部管理中,干部退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六种不同的退出方式,包括考核不合格的退出、任期届满的轮换、问责制下的强制退出、价值观红线触犯的退出、道德败坏的退出,以及资源分配不足的退出等。

 

干部退出方式

 

误区十:只关注现役,忽视后备队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忽视后备干部的情况:

 

备而不管:企业虽然设立了后备干部队伍,但并没有进行日常的培养、考核和影响,导致后备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培养;

 

备而不用:后备干部队伍虽然建立,并通过培养获得了成长,但却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没有对其进行或升职或调职或安排新项目等,后备干部队伍成员长期处于“备而不用”的状态,这会导致他们感到被忽视,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备而不变:在选拔了培养对象后一劳永逸,不采取末位淘汰的方式,导致在培养队列的人才没有危机感与动力。

 

为了有效管理后备干部队伍,企业需要建立层层后备的机制,确保梯队清晰,并根据年龄结构进行调整。在后备梯队建设中,年龄结构是最关键的因素,老干部会退休,老同志们会下课,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后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必须合理,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干部后备计划

 

 

从0构建干部管理体系

 

从零构建干部管理体系,可以从四个部分着手:

 

第一,干部管理基础。

 

在构建干部管理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干部管理的职能,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标准,以及每个干部岗位的关键职责。例如,有些干部可能认为业绩是最重要的,但华为强调,一个干部不仅要追求业绩,还要实现绩效目标、传承价值观、培养人才梯队、提升组织能力、实现内部协同等,这些职责需要明确告知干部,以确保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

 

岗位职责和任职标准需要明确,这里不是指领导力模型中的任职资格标准,而是指岗位任职标准,即每个岗位必须达到的标准。例如,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需要具备两条线的工作经验,不能完全从人力资源部直接升迁,必须有业务部门的工作经验,这样的规定与干部的任职标准相结合,有助于干部的成长和发展。

 

干部的职数也需要明确。例如,高层、中层和副职加后备干部的占比约为10%。此外,正职与副职的比例约为1:2,正职与后备干部的比例约为1:0.5。这些比例是基于经验估算的,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需要明确干部管理的权限。不同类型岗位和不同维度的权限需要界定,例如集团、子公司、业务部门的干部管理权限,这些权限需要明确分配给相应的管理者,确保干部管理流程的顺畅。

 

夯实干部管理基础

 

第二,完善领导力标准。

 

领导力标准是干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话题,领导力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明确不同层级干部胜任力标准。

 

第三,干部管理体系。

 

在构建干部管理体系的第三部分,需要关注干部盘点、干部规划、干部选拔机制、任期制和契约化、干部培养课程清单、干部轮岗机制、导师制、行动学习操作手册、干部评价、薪酬体系、中长期激励方式、非物质激励体系、干部退出机制等。

 

干部管理体系

 

第四,干部梯队的建设。

 

接班人计划:如果企业的领导已经年届50岁,需要开始考虑接班人计划;如果领导已经60岁,还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则需要与领导沟通,明确其是否愿意再工作10年,或者是否希望享受退休生活。在一些成熟的外企中,接班人计划可能长达15年,从员工入职时就开始关注具有潜质的高管候选人,并通过不断锻炼和考验,最终选拔出最合适的人选。

 

后备干部机制:后备干部机制包括后备干部的选拔和管理,后备干部不仅包括高管的后备,还包括总监、中层和基层的后备。此外,还应关注青年英才,给予年轻人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

 

企业传承:对于民营企业,不应有让子女接班的执念。可以培养子女成为接班人,但并非所有子女都适合。企业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