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斌
本文共2702字
建议先收藏后阅读
这种亚当·斯密式的社会设置如果完美运作,确实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最终都会以“业绩变差、效能变差”这样的负面结果来反馈。

图源/网络
我把企业的问题归结为两方面,其中一半是业务。
业务是指企业经营的逻辑,包括产品、运营、销售、质量、服务、售后等环节,业务的核心是“事”。所有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产品和主营业务,当主营业务由于市场或销售或质量或服务等原因,不能带来充足利润以弥补成本,就产生了业务问题。业务问题的本质是经营。
为什么会产生组织问题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问题?问题,表象为冲突。有冲突才会发生问题。
人的冲突可以是个人内心的冲突。
但组织问题的核心是因为人的聚合,是因为更多的人在一起造成的问题。一两个人想离职构成不了组织问题,但大量的人离职就会造成组织问题。
因为“人的聚合”而产生的组织问题,有这几个原因:
群体行动者
企业要发展,会不停地扩张,快速地招人。人多了,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会无形中形成一个个“群体行动者”。
“群体行动者”是由人的聚合产生的,是高于个体的。这不是因为人数更多,而是群体所形成的规范对于个体存在着压力和约束。
群体的结构复杂性
著名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专门研究过群体的形式和结构,他认为二人群体没有超个人的结构,而三人群体就会发生较复杂的情况:三者中的任何一人,可以充作中间人、并利用他人的不和从中渔利;中间人还可以对其余二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仅仅是三人群体就会发生结构变异,成为冲突产生的温床;那在更大的群体中,这种结构性冲突就会更多了。
人际威力法则
有一本著名的畅销书《引爆点》,讲的是产品和事件的流行法则。为什么一件小的事情,一个商品能够突然流行起来,背后会有很多原因。
这和破窗理论类似,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图源/网络
在群体内部也一样存在这样的环境威力法则,我把它叫做“人际威力法则”。
即在群体中,我们会模仿别人的行为。大到富士康的“连环跳“,小到企业的”连环离职“,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都受到人际威力的影响,我们都是敏感的个体,别人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和跟随。最终结果是,群体内的冲突往往会被放大。
组织的问题有哪些
普遍性的个人冲突
前面提到当个别人有内心冲突,不算组织问题,但当这种个人的冲突成为普遍性的时候,就会上升为组织问题。
另一种形式的个人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这一点上升到普遍性时,也一样是组织问题。这样的案例也很多,比如职责不清晰导致的相互推诿、领导力不佳导致的员工与主管之间的矛盾、企业文化变歪导致的抢功劳现象等等。
个人与组织、群体之间的冲突
企业或者组织是非常喜欢统一思考的,这样管理难度小,对外作战能力强。
团建为什么要做,你可以理解这是一种通过说服、甚至洗脑的方式来获取对组织认同的一种方式。但团建为什么容易失败?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统一的说服和引导并没有产生实质的结果。
群体与群体的冲突
群体行动者包含了正式体系和民间体系。
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部门间协作问题,也就是“谷仓效应“,各个群体、团队和部门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的是部门利益,从而与其他部门造成冲突,最终影响组织整体的效能。
总之,组织中的问题是非常多元化的。而这些各式各样的组织问题,就构成了对组织共同体的威胁。
有好的业务不一定能让组织健康存活,同样没有好的组织也不一定能让业务持续提升。所以一半是业务,一半是组织,业务与组织相得方可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