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理念是一种管理学理论,也被称为“飞轮效应”,它是由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提出的。
这一理念的基本逻辑是,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推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当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很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这一理论强调了持续努力和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在达到临界点后,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和加速增长的潜力。
前几天在一家企业讲增长飞轮的概念,我引导学员构建我作为培训和咨询顾问的增长飞轮。大家普遍认为好课程就是培训师追寻的“一”,但好课程需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即需要不断迭代成长。
什么是好课程?
有人认为培训师就是传播知识,其实这个定位本身就有问题,这应该是讲师的责任,但培训师的概念中有“训”的分成,而“训”是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形式,培训和咨询的界线日益模糊,如果仅仅定义为知识传播者,在AI时代,知识传播的价值将荡然无存。
但什么是好课程?其根本标准就是能促进客户问题的解决。这包括课程内容和形式,是能够匹配客户需求的内容,以及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的形式。
所以标准化课程将面临严峻挑战,培训师要学会做“医生”,向前延伸诊断客户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甚至在课程交付后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
因此,想要一招鲜吃遍天,那是天方夜谭,梦幻泡影。
如何带来更多客户?
好课程是否一定会带来更多客户?
逻辑上好像成立,但在存量时代,事实上好像又不成立。“好课程”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供方和需方之间存在“认知差”和“信息差”,尤其是“培训”这种非标产品。
认知差是指供方和需方对于“培训”本身的认知和对于课程的认知存在差距。
比如,培训到底是传播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培训是否需要定制?培训要提供的是知识还是完整方案?培训仅仅是启发还是要实用?
信息差是指需方未必能够完整了解所有的课程和老师,往往也无法准确判断课程的匹配性。
这给培训师带来的启发是,要打造IP,突出自己课程的优势和独特性,广结善缘,要融入到生态链中,不要做孤岛。
要向前后延伸,不能仅仅关注课程交付这一个环节,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和客户就课程定位与目标对齐颗粒度,在课程交付后也支持客户推进后续的落地。
如何带来更多收入?
培训师的收入好像很容易有天花板,唯一方式就是增加课量和课单价,但其可供给时间是有限的。
其实,要想发大财,培训师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做培训的朋友,内心都是有对本专业的执着和情怀。但拥有更高收入应该也是大部分人想要的一个结果。
其实在当下时境,能够有一定课量维持体面的收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看到,除了增加课量和提升课程品质以提升课单价外,就是要解决时间供给这一瓶颈了。
有老师通过录制线上课程分发给多渠道销售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也有老师通过版权认证弟子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做好课程迭代?
如何才能迭代成长?就需要向外学习和向客户寻找更多好案例和素材。
因此,很多培训师每年会拿出一定额度的费用用于自身学习和成长,以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形式,提升课程品质。
除了向同行学习外,还要向客户学习,更多客户会带来更多优秀的案例,这些优秀案例可以用于迭代课程。
构建个人增长飞轮,是培训师和咨询顾问实现职业突破、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
通过定义好课程、吸引更多客户、拓宽收入来源以及持续优化课程,培训师能够不断积累势能,推动飞轮加速旋转。在这个过程中,坚守专业、持续精进、为客户创造价值,将是推动飞轮不断向前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