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激活与赋能

发布时间:2024-03-06 11:35:06

以下文章来源于HR赋能工坊 ,作者张小峰

HR赋能工坊.

中国人民大学科班出身,二十年专业积淀,十余年咨询历练;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坚持原创,坚持干货,坚持坚持。

  • 文 / 张小峰,华夏基石副总裁;

  • 来源:HR赋能工坊

 

OKR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其实还是一知半解。他们谈到OKR时,会不由自主陷入各种误区。其实就OKR本身来看,其定义是简单明晰的——它是一种目标管理的工具,但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作为考核工具,将OKR作为绩效管理的相关方法,该思路并不是完全客观科学的。

 

好在,OKR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运行逻辑,其本身是一种开源系统,并不需要完全严格地按照某一方法或步骤来开展。所以,在其底层逻辑之上,对OKR进行优化、调整、改良,也是可行的。

 

当OKR作为开源系统时,用OKR进行目标管理、考核等工作,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OKR作为考核工具,但是要清醒的认识到,作为考核工具的OKR,一定会牺牲一些核心价值。

 

 

图片

 

走出误区来看,OKR是什么

 

1.OKR不是纯绩效考核工具。

 

如果我们想真正实施OKR,就不能将其作为绩效考核工具。而要将其作为目标管理工具,如果非要给OKR戴上“考核帽子”,也建议在OKR和绩效考核同步开展,在绩效考核的核心维度中,加入OKR完成度或其对应的业绩完成情况,或是在工作开展中考核整体的工作投入度、工作能力等。

 

无论如何,一定不要将OKR当做纯粹的绩效考核工具。国外,OKR做的最好的是谷歌,国内是字节跳动。无论是谷歌还是字节跳动,OKR都未作为绩效考核工具,谷歌和字节跳动在OKR之余,以360°评价来进行综合考核,当然,在考核时,OKR完成度以及在工作中的投入度、能力是360°评价的核心维度。

 

为什么不能将OKR作为绩效考核工具呢?因为OKR鼓励人不断突破自我,提出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围绕着更有挑战性的目标,需要不断打开自己能力与认知的边界,不断整合公司内外部相关资源,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因此,在该背景下,目标就是目标本身,目标不是考核结果,目标也不是绩效奖金,目标激励的状态及实现了。

 

倘若将OKR作为纯考核工具,此时必然会将OKR结果与薪酬挂钩,员工设计自身OKR时,就会受到考核的束缚,不愿意提出更有挑战性的目标,进而就减少了奋斗动力。此时,OKR底层逻辑中的“激活”价值难以显现,会导致OKR应用的失效。因此,不能将OKR作为考核工具,更应该是目标管理的工具或绩效管理的工具。
 
2.OKR不只适用于创新型公司。
 
 
 
OKR起源于新科技企业。因此,很多人会认为,OKR只适合创新型的公司,一般的企业并不适合这种方式。OKR可以直译为“目标关键结果”,其作为目标管理的工具,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身的目标,都需要目标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OKR不仅仅适合创新型公司。它的适用不受公司的发展阶段、行业属性的限制,而受限与公司的“基因”,即文化与氛围。开放的,自我学习、自我超越的,市场化的民主氛围,更与OKR适配,这些特质更能为OKR提供发展土壤。例如,权威性领导方式的互联网公司,或是类似于华为这种集权型、强制型风格的高科技企业,OKR也一样不适用。
 

传统企业中,西贝的OKR做的很好,它并非互联网企业,而是传统的餐饮公司,其人才密度并不高,OKR干的还行,总结有以下几个关键成功因素。首先来自于领导者持续的追求卓越,挑战性目标完成后,马上提出更高的挑战性目标;其次是平等开放的组织氛围,贾国龙虽然也有权威,但其个人权威更多还是在于事业权威,而非权力权威;第三就是HRD在推动OKR时,充满韧性,遇到困难就克服困难,在需要老板支持时能够获得帮助,并及时申请资金资源,“硬着头皮往前推”。最后,使用了相关工具,如飞书,解决了IT系统问题。

 

3.OKR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

 

很多人认为,OKR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不论是其理论、逻辑还是推演,人力资源部都应当主责、主推的想法是不恰当的。如上文中讲到,西贝在推行OKR的动力主要来自其领导者,同样的,字节跳动、谷歌等企业也是由领导者强制性推行的。人力资源部在该过程中,主要负责辅助性的配合工作。因此,倘若企业想要推行OKR,一定要“一把手工程”。绩效考核等与人力资源部专业关联性强的工作,可以由人力部进行。但想要推行OKR,只由人力部进行是无法完成的。

 

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整合公司内部的很多资源,需要依靠一把手进行。一把手在该过程中相当于“资源”,能够在推行过程中进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解决推行中的困难与问题,推动OKR真正落地。

 

4.OKR并不一定要“多多益善”。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多多益善”的思维,在工作中遇到重点难以取舍。例如,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出现三四十个考核指标。这样会失去重心。在做OKR时也是相同的,在推行过程中,想要设置全面覆盖的指标的思路是不对的。一个组织在一定周期内,其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精力的前提下,只能完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标。在确定好主要目标后投入资源才能推动其更好地落地。因此,OKR要精准有效、强引导,一定不能“多多益善”。

 

5.OKR模式不能原封不动、不折不扣地执行。

 

很多企业在推行OKR时,会认为“OKR完全不可以用来做考核”,且对其使用的场合、周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但OKR在产生之初,就存在这基本的底层逻辑——OKR是开源系统。开源系统,即可以将做法进行微调,以达到其使用的最佳状态。因此,不一定需要百分之百依照OKR的全部维度实践,可以学习理念,但不要照搬做法。要将理念、技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最好的落地方法。

 

6.OKR不是万能的。

 

OKR不是万能的,不能指望它解决一切的问题,要学会管理老板的预期。有的老板在接触到OKR后,会将其作用夸大化,认为能够很好地实现组织绩效的翻倍增长。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行业空间、企业竞争力、资金等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目标。它有自身的适用场景与价值,并不是万能的。

 

7.OKR并不是唯一的管理工具。

 

OKR虽然可以取代KPI,但也需要其他管理工具配套才有效。很多企业在使用OKR后,会将很多其他工具舍弃。这种思路与做法是不对的。字节与谷歌在使用OKR时,也使用了其它配套方法,如360°评价等,并且谷歌将其360°评价升级成为GRAD,更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不能认为OKR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增添其他工具。

 

8.OKR需要全员参与。

 

OKR的价值,在于激发全员活力、激发人才潜能,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过去,KPI只是激发了一部分个人与部门,将老板的目标向下分解到各个事业部与部门。OKR是将该目标再次向下分解,将部门与事业部层面的任务,再分解到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拼尽全力地冲刺,以成就更好的事业。在该理念之下,若没有全员参与,其效果会大打折扣。需要全员参与,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参与。

 

9.使用OKR的平台与工具。

 

很多企业依旧在“手动OKR”。为了更好地提高OKR的实践效率,需要依靠相关平台与工具,将OKR数据化。纯手动OKR,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会导致落地困难。需要依靠数字化平台协助。

 

10.OKR并不只是“术”。

 

OKR并不只是“术”,它有自己的理念、框架、工具、表单、流程和节奏。倘若仅仅将其当作一种“方法”、“工具”或“模板”,会出现不适配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吧OKR作为一种理念,在开源的背景之下,将其理念、核心价值与核心做法与企业场景进行结合。

 

很多企业在做OKR时会不了了之。例如华为2016年与我们研讨过OKR的落地,但后来华为依旧沿用KPI的方式。虽然OKR的使用不广,大部分都是KPI的方式,但不得不说OKR还是比KPI更加有效,更能适应时代。

 

当人才队伍与组织氛围发生变化,更加追求自由、平等的工作氛围时,OKR更能激发员工的潜能。例如如今走如职场的00后,其人才特质与85后、90后是不同的,当老中青三代交替时,企业中的思潮并不是分层的,而是相互糅合的。新员工的自由、平等的个性会融入企业当中,冲击企业原有的个性。因此,当00后进入职场后,他们并非改变了00后,而是改变了企业中所有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强制性的、权威性的绩效考核方式就不太适用了,需要用更加自我、更加善于激发员工“个体英雄主义”的工具才能做到更好的效果。

 

很多企业因为环境、资源、土壤等等原因不使用OKR,但我们始终认为,OKR效果大于KPI,它是时代的产物,为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OKR不是单独存在的工具,可以和其他工具结合使用。例如中长期激励、合伙人等。单独使用OKR,会让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近年来常常提到的“赋能领导力”,管理者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角色,而是“教练”。管理者从过去的裁判员变成现在的教练员后,就要帮助员工自我提升,以实现更好的业绩。再如愿景式的领导的变化,使得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过去企业文化只是停留在高层层面达成系统共识,现在的企业文化转变为“高层达成一致,上下同心”,员工要凝心聚力,因此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放在人力资源部。

 

从员工视角来看,OKR要让每一个员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在创造着怎样的组织价值。例如,有的员工只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此时的荣誉感与价值感的感受是较为薄弱的。但当员工了解到自己生产线上产品的全貌的时候,其自豪感与价值感就会油然而生,工作动力也会更强。因此,要让所有人知道当下的行动在创造怎样的整体价值。也就是说,“O”是最重要的,“KR”是衡量“O”的状态的。

 

 

图片

 

OKR怎么做

 

在OKR中,“O”是对驱动组织朝着期望方向前进的定性追求的一种描述,它是简洁的、描述性的,符合组织的现实,且具有挑战性。由于OKR具有激活的价值,因此“O”必须要鼓舞人心。

 

“KR”是衡量“O”的关键结果,其核心在于符合SMART原则。首先,它是具体的,是可衡量、可量化的,其次,它是可达到的,具有相关性的。目标要与自身专长相连,且其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O”为“成为行业头部企业,我们就要选三个KR进行界定:第一,全年营收超过20亿元;第二,市场占有率超过35%;第三,行业头部客户占比超过50%。

 

OKR的实现需要层层分解,将公司层面分解到部门层面,部门层面分解到个人层面。因此,按照层级来划分,包括公司级OKR、部门级OKR、员工级OKR。“O”来自于使命、愿景、发展目标,部门层面的“O”来自于公司层面“O”的向下分解。

 

在做OKR时,公司层面的“O”为2-3个为宜,“KR”3-5个为宜,越聚焦越好。且“O”一定要是定性的,定量的内容由KR来展现。

 

在确定“O”时,有以下几个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题:为什么这个O很重要?这个O和公司的战略和目标是如何关联的?如何影响公司的?这个O对外部客户有哪些价值的体现和提升?这个O对内部客户有哪些价值的体现和提升?因此,O是解决方向感的,方向和追求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

 

KR需要符合SMART原则,要符合具体的、正确的行为。需要上下左右对齐一致。例如,在做KR时,倘若与O的相关性不强,则无法推动O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O必须来自自上而下的分解,KR可以上下结合进行讨论。
 

图片

 
在制定有效的KR时,有以下几个要领:首先,只写关键项,避免全部罗列;描述结果,而不是任务和动作(如:拜访客户VS拿下1个订单);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之后再选择;使用积极正向的语言进行表述(如:错误率10%VS正确率90%);简单明了(如:员工公平感VS员工满意度);一定要有明确的负责人。
 
由于O是定性的,因此OKR在打分时,是对KR在打分。最理想的分数范围为0.6-0.7之间,这表示自己的目标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长期来看有可能实现,是合理的、具有激励效果的。在一开始,得分困难会过高或过低,随着不断的调整与实践,在3-4个季度过后,KR应当落在0.6-0.7之间。需要注意的是,KPI的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越成功、越理想,但OKR的得分只有取中时是最理想的,过高与过低都需要二次调整,因此,OKR的评分不可作为考核评分。具体评分的度量与状态具体参考下图: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OKR分数并非整体得分,也并非单独目标得分,而是每一个KR的得分。该得分只是对于KR的反馈。
 
 

图片

 

OKR与KPI的区别与核心价值

 

OKR的四大核心价值分别为对齐、透明、激活、赋能。对齐,就是上下左右对齐,老板、中层、研产销、前台中台等等均对齐,大家的目标与方向是一致的;在对齐后,需要对齐,只有透明的OKR才能完成对齐,且能够带给大家压力与动力;赋能,即强调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激活,鼓励释放每个人内心的小宇宙。

 

在这四个核心价值中,有三个是能够被KPI替代的。首先是对齐。很多单位在进行战略解码的时候非常细致,这是一种对齐。阿里巴巴有“晒KPI”的管理方式,也就是”透明“。绩效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强调绩效领导力,即赋能。唯有激活不能被替代,任何一个管理工具都无法替代OKR激活的管理价值。

 

OKR与KPI的本质区别,在于KPI是“让我干”,而“OKR”是“我要干”。这两者的出发点与主动性是不同的。KPI基于控制的视角,激励人、约束人,同时也扼杀了人。由于系列的考评、打分与薪酬挂钩,使其具有“博弈红利”的特质。且其主要为事后评价。OKR基于激活和释放,尊重人,相信人,激发内在的向善动机,是高追求、高目标、高投入度的。在整体的流程中,OKR是事前参与,事中沟通与辅导,事后评估复盘。

 

OKR最大的价值就是“激活”。激活是不能被其它的考评工具替代的。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所有人都有向好向上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有被激活的可能性。

 

 

图片

 

OKR如何在企业中落地

 

OKR在落地时,首先要对其有深厚的理解。不能认为它是一个数字,更应当将其作为开源系统。OKR的适用场景,具体有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OKR对人才队伍有要求。需要组织中的人才具有有自驱力,人才密度与激情并存。对于人才密度来说,高学历的人才自驱力更强,具有高目标追求、高自我认知、高绩效标准的特质。此外,比人才密度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特征,有激情、敢进取,有一颗进取心和事业心,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动力。这类人才土壤也适用OKR。

 

第二,需要企业有着开放、平等、创新、包容、追求卓越的文化与氛围。

 

第三,需要赋能型组织。对于科层制、权威型的组织,无法做到对齐和透明,就无法使用OKR。因此,开放型的组织更适用OKR。

 

第四,需要组织具有基于释放的激励逻辑的机制。OKR鼓励全员不断地做大蛋糕,让每个人的收获更多。对于较为传统与保守的企业无法适用。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