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提到的“舞池与阳台”理论,值得深入学习

发布时间:2023-10-17 14:31:30

(以下文章来源于组织学习力 ,作者张立志)

 

最近3次看到(听到)“舞池与阳台”理论,

第一次是在刘润的《没有绝对完美的个人,只有相对完美的团队》一文中:

假设把我们的人生比作电影,那我们每个人既是自己这场人生电影的演员,也是导演。

你当然需要以演员的身份投入演出,尽情享受角色。同时也要有导演的视角,把自己从角色中抽离出去,进行自我觉察。

也就是你既要有舞池的视角,也有露台的视角。

既要享受在舞池“跳舞”的快乐,也要站在露台,去看看自己。一旦你发现走偏了,站错了,要及时调整,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次是在纪念左晖的一篇文章《左晖的遗产:站在五年后与今天的自己对话》中:

左晖随时都在舞池中。他曾大半夜在北京溜达巡店,发现问题就立刻给行政的同事打电话:为什么某个店招牌上的灯不亮了?为什么有的店卷帘门上的电话那么小?为什么店里的花上还有一层浮土?行政的同事24小时待机,发现哪里有毛病,就马上去改。

他也能随时跳到阳台上。他是长期主义的偏好者,在与癌症搏斗的过程中,时间于他是真正的奢侈品,他依然坚持做长维度的思考,认为居住产业的竞争是“基因战”,什么基因?就是长期主义和短期主义基因的竞争。

能从阳台上看,他得以在2018年之前就看到了产业互联网的机会,而且明白住房交易的互联网化,不是一门流量生意,因为从商机到交易在这个领域转化率太低;能进入到舞池之中,他知道在线上如何打造交易平台,怎样解决低频、非标、复杂、产业链上游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三次是最近在参加希典咨询21周年庆典的活动上,一位MCC级的教练-吴雁燕老师在做分享时提到了这个理论。

这引发了我对这个理论的兴趣,该理论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的罗纳德·海菲兹在《火线领导》中提出。原文是这样写的:

你正在大舞厅中跳舞,舞厅上方有一个阳台,乐队在演奏,而你周围的人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些占据了你的视线。你大多数的目光聚焦在舞伴身上,余光则用来保证你不会撞上近处跳舞的人。你沉浸在音乐、舞伴和这美好的时刻中。事后有人问你觉得这支舞怎么样,你大声回答:“乐队演奏很好,舞厅满是跳舞的人。”

但是,如果你走上阳台,从上面俯视舞厅,你可能会看到非常不一样的景象。你可以看到诸般形态。比如,你可能会观察到:当音乐节奏放慢时,只有一些人在跳舞;当节奏加快时,其他人一些人也会走入舞池;而有的人,好像从来都没加入过。确实,所有跳舞的人都聚集在舞厅的一端,尽可能远离乐队。那么,回家后,你可能就会评价说,大家的参与不固定,乐队演奏声音太大了,而你只有在加快音乐节奏时才跳舞。

要看到阳台全景,你就得走出舞池,即便只是离开一小会儿,至少心里要这么设想。你若要清晰地看到现实状况,又要得到一些全局的概念,唯一的方式便是让自己远离争辩。否则,你很可能会对情况形成误解,做出错误的诊断,从而误导自己做出“是否以及如何参与其中”的决策。

如果你要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施加影响,那么你又必须回到舞池。待在阳台上扮演安全的观察员角色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就像起初没有去看全局景象一样。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反复迭代的,其中的挑战在于来回于舞池和阳台之间,采取一些干预措施,然后观察他们的实时反应,之后又采取行动。你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同时尽可能靠近两个地点,就好比你一只眼盯着舞池,另一只眼从阳台俯视所有的、包括你自身在内的举动。关键点在于,当你在阳台上观察时,你除了看到其他参与者外,也要看到你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这可能是最难的任务。

通过以上内容,你应该已经对该理论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我是如何解读这个理论的呢?

我从3个角度解读其对当下企业管理的意义:

 

图片

 

 

沉浸与抽离

 

 

你想想看,日常工作中,沉浸状态多还是抽离状态多。毋庸置疑,相信大部分人是沉浸状态多。我们更多沉浸在日常工作中,而可能忽视了抬头看路,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舞池和阳台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要能够刻意练习抽离状态,能够从更高视角更宽视野审视自己的行为,做出更有效决策和更合理的行为。

尤其是作为团队管理者,是团队的核心人物,是交响乐团的指挥,要总揽全局,如果持续投入到具象的工作中,就相当于指挥变成了演奏者,一只船缺乏了舵手。

因此,管理者不要被日常琐碎的工作绑架,更不要被员工遇到的问题给降维思考,将过多猴子背在自己身上。刻意练习抽离状态,每日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走到“阳台”上,观察舞池中流动的一切,审视员工的工作状态、项目的进展情况、决策的推进状况、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度、是否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是行业的状态。

其实,这是在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反思能力、全局观。

 

图片

 

 

参与者与观察者

 

 

进一步看,这其实也在要求我们要学会扮演不同角色。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教练。正所谓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尤其是在流变的时代,专注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但专注的同时也也要看外部的变化,思考人生的意义,看到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抽离出来后,就可以不断问自己: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这为什么对我如此之重要?
  • 我会因为什么而充满能量?
  • 我现在正在做的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 我还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做的更好?
作为管理者,更需要扮演多个角色,你是一个掌舵者、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协调者、是一个激励者、更是一个教练。
舞池和阳台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提供了一个形象的锻炼方式,就是如何实现有效的角色转化,用物理视角转化来实现有意识的角色转化。
管理者可以经常问自己“我现在处于舞池中,还是阳台上?”,甚至可以将这句话贴在办公桌上。
当然卓越的管理者会在这两者之间自由有在,随时切换,游刃有余。
角色定位就决定了价值输出,就像一支球队需要领队、教练等角色,团队中也不能缺失这些角色。
就像是球队教练经常是站在场边观察指挥一样,团队管理者也要刻意练习这样的能力。
不断去追问:如何提升每一个球员的能力?如何提升整个球队的战斗力?

 

图片

 

 

价值创造与学习成长

 

 
企业有两个系统,一是价值创造系统,二是学习成长系统。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在为社会发展,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同时整个系统也在不断成长,在“劳作”中锻炼肌肉,习得能力。
个人亦如此,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什么要“省”?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系统,判断一个人每天是否在成长,就是看其第二天做事的方法和前一天是否有变化,而这个变化怎么产生的?就是晚上在睡觉前,走向“阳台”,观察白天在“舞池”里发生的一切,找到改进点,然后第二天做出调整。
这种在工作中成长的能力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企业更是如此,企业如何进化?就是不断通过在价值创造的同时,不断复盘,沉淀经验,固化成组织能力,找到改进点,不断完善。
在这变幻莫测,号称BANI的时代,拿着旧地图肯定找不到新大陆,一直重复旧有的模式将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唯有不断更新“操作系统”才能有机会胜出。
“舞池与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进化模式,值得我们刻意练习。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