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创新

发布时间:2023-10-07 16:26:10

以下文章来源于清华管理评论 ,作者王可越

 

导语

设计思维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综合把握科技、商业和人文需求,以“设计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当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寻求商业领域的变革,我们需要一套清晰、平衡、有效的创新语言,它需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容易被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创新者理解、接受。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应运而生。

 

十多年来,设计思维的创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设计思维正在成为创新者们共同的语言。我们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懂创新的人在未来无法立足,而不懂设计则无法创新。作为有效的创新观念体系,设计思维的出现,应对了巨变的时代。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成为对创新企业员工的普遍要求。就像雷蒙德·洛威说的那样:“设计实在太重要了,不能把它们留给设计师去考虑。”

 

 

图片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什么是设计思维?

 

IDEO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指出:“设计思维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是一种全面的、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思维。个人和团队可以用它创造出突破性想法,在真实世界中实现这些想法并使它发挥作用。”

 

设计思维的最大价值是将“创新”转化成流程化、可迭代、简单易用的工作方式。创新思维使得创新不再是特定部门或高智商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新。设计思维从人出发,为人服务,通过特定的流程和规则,寻求可持续的创新突破。

 

设计思维时刻提醒我们:要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艺术家的表达是直觉化的,是自我抒发的。但设计师的任务是要解决真实世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相信:所有复杂问题都能够被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创造性的灵感,同时需要依赖强大的理性判断。就是说,设计师需要在左脑与右脑、理性与感性的协同状态下工作,不断发散和收敛,获得更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对设计师来说,用户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要“压抑”自我诉求,用“同理心”来观察周边甚至非周边世界,做出理性的洞察,再给出感性的创意。不断观察,不停构思,不断创作,不停测试,持续打磨——设计师的工作就是一条复杂而漫长的道路,并且一直延续,不断循环。

 

综合来看,设计思维包括以下核心思想:

 

● 以用户为中心,进入真实世界找到新视角,获得新洞察;

 

● 用开放性思路,重新界定商业问题,不再依赖于单一的经验路径;

 

● 邀请用户、合作伙伴、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变革;

 

● 高速迭代,在实践和反馈中不断摸索,持续改善解决方案。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意味着: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在特定情境下,在创新挑战的驱动下,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用设计未来的方式改变未来,以开放之心,探索全新的解决方式。

 

 

图片

 

 

设计,为了解决问题

 

在设计思维的语境下,我们用“设计”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例如:

 

●为了解决过河的问题,我们设计一座桥;

 

●为了解决吃饭和愉快社交的问题,我们设计一个餐厅;

 

●为了解决人们得到更好教育的问题,我们设计一所学校。

 

一座桥、一个餐厅或一所学校,并不是创新的必然结果。为了过河,桥可以是船;为了愉快的用餐,餐厅可以变成花园;为了让更多人获得便利的教育,学校可以虚拟无疆界。

 

因此,在创新的第一步,创新者需要提问:我们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解决?为谁而做?

 

请看儿童CT机的设计案例。

 

GE医用成像设备设计师道格·迪兹(Doug Dietz)在医院目睹了令他吃惊的一幕:一个小女孩在接受CT检查时被吓哭了。经调查他发现:医院中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服用镇静剂才能完成核磁共振。对孩子们来说,神秘的CT机意味着“未知的恐慌”。

 

运用设计思维方法,道格·迪兹团队重新设计了儿童CT检查的体验。将CT设备设计成海盗船的模样;在孩子进入CT机时,医生宣布:“好了,你现在要进入这艘海盗船,别乱动,不然海盗会发现你的!”通过测试,超过八成的儿童患者会主动选择海盗船CT。刚做完检查的小女孩甚至询问:“妈妈,我们明天还能来吗?”

 

通过墙面、地面、道具与有游戏化的引导语言配合,CT机检查房变成了“海盗船体验馆”,形成主题化的趣味场景。对儿童而言,严肃、恐怖的医疗检查变成了一次游戏、一次探险之旅。

 

海盗船CT机案例,充分体现了设计思维以用户为中心的解决问题思路。该成果在满足儿童患者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检查效率。

 

设计思维围绕用户需求,结合科技手段、商业能力——用三者的合力去解决复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终极目标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特定的设计形态(一座桥、一个餐厅或一个学校)。因此,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问题已经发生了转变:从50+50=?变成100=?+?

 

命题转换后,100=?+?的答案无穷。从一双鞋、一条路、一座商场,到一个城市、一次体验、一段人生……设计无所不在,可能性也无所不在。

 

 

图片

 

 

设计驱动,开辟创新之路

 

设计思维带来快速、积极的变化,为管理者开启了机会之门。我们常见的企业情况是这样的:

 

●管理者说:“我越来越看不懂变化,每天都瞬息万变。”刚加盟企业的年轻人感叹:“我刚学会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

 

●经理人依赖过去的经验或商学院的案例来判断未来,远离变化中的真实世界。他们收集很多过时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法揭示未来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新产品缺乏测试、打磨的过程,导致批量生产时付出更多失败成本。高层正在凭着直觉投下高风险的赌注。

 

转型呼唤实质性的改变,然而,改变并非发生在企业会议室。真正的机会来自于对特定用户的关注与研究,不断提问和测试,不断地发散和收敛。完成这一过程需要的就是设计思维。

 

让我们看看Airbnb利用设计思维实现转变的过程。

 

2009年,Airbnb默默无闻,每周的营收仅有200美元,三位年轻创始人正面临着零增长的困境。从用户角度出发,Airbnb团队成员发现:所有房型的照片都大同小异,拍照过于随意,角度单一。房客不会对这样的房源产生兴趣。

 

团队给出了的“笨拙”的解决方案:租一台相机,给房东房间拍照,用漂亮的图片替换掉原来的照片。这一行动成为airbnb转变的拐点——公司从以“数据为导向”转向以“用户为导向”,一改公司成立一年来“仅仅坐在电脑屏幕前试图以代码方式解决问题”的状态。Airbnb团队认识到,只有走出办公室,到现实世界中面对客户,并针对他们的问题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才是最好的做法。

 

Airbnb的具体举措还包括:鼓励所有员工多观察,“每一位成员都要在进入公司后的第一周或者第二周去旅行,然后他们将感想写成报告,与全公司分享。”;让每个人成为创意发动机,公司鼓励新员工在入职公司的第一天带来一些新创意。这一举措不仅能让新员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而且公司也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员工,好的创意可以随时随地产生。

 

设计思维的方法改变了Airbnb公司的运营轨迹。众所周知,Airbnb公司后来成为了民宿共享经济的领航企业,广受全球旅行者喜爱。

 

 

图片

 

 

不同企业中的设计思维

 

目前,创新企业对设计思维的一致需求体现在:

 

●让“用户思维”真正进入企业决策;

 

●跨部门协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用新的洞察找到新的机会,实现快速尝试;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业实践等等;

 

●为团队成绩评分,而不是个人业绩考评。

 

但不同的企业在运用设计思维的切入点和具体方式各有侧重。

 

全球知名的软件企业SAP在企业内部广泛使用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工作坊是SAP新员工融入团队的最佳方式,也是跨部门协作的最佳入口。不仅如此,SAP还将设计思维引入产品销售及售前环节,邀请客户或潜在客户共同举办创新工作坊,通过共同应对涉及挑战,分析用户需求,共同获得洞察和创意,在解决方案上达成共识。设计思维工作坊改变了“客户提出要求,SAP提供解决方案”的单一模式,让客户企业深度介入设计环节,提升了沟通效率,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误判,实现与客户共创。

 

IBM公司积极探索,力求将自己重塑为一个“设计思维”的公司。IBM公司招聘1000多名专业设计师的同时,也对其管理层进行了大量的设计思维培训。IBM希望通过打造自己的设计文化,在图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前端开发、工业设计等各环节嵌入设计元素。创新团队的人员背景趋于多元化:人类学、心理学及社交专家、媒体专家,跨学科人才与设计师一起密切协作,共同开发。IBM推崇新的工作模式,目标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德国,慕尼黑再保险(M u n i c h Re)、德国铁路、博世(Bosch)等超级企业从董事会层面导入设计思维,改变原有产品开发、营销、管理流程。面向用户,开辟更“扁平化”的创新管理格局,避免让部门成为障碍,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图片

 

 

设计思维的创新流程

 

设计思维拥有一套让所有人容易入手的创新流程。这些工具与方法来自广告创意、计算机、工业制造、人类学、新闻传播等等各种领域。重新聚合后的设计思维工具包,体现了更强的包容性以及不断循环的特征。正如奧斯卡·尼迈耶所说:“如果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那么曲线才真是无止尽的追寻”。设计思维创新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曲线形探索,循环往复地盘旋上升。设计思维包括了循环往复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 理解

 

即,理解创新命题的内涵,细致界定并分解命题。

 

创新团队成员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当所有人谈论某个概念时,意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当我们谈论“年轻用户”时,要弄清楚多少岁才算年轻?年轻意味着什么?不同地域、阶段的年轻用户,存在怎样的差异?通过关键词分析,团队成员会打破对概念的刻板印象,拓展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命题的过程,是从不同角度解读问题的过程,也是创新人员寻求共识的过程。

 

第二步 观察

 

即,通过观察、体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与用户建立连接。

 

正如查尔斯·埃姆斯所说,“如果你正在设计一款椅子,你需要与制造、购买以及维修这把椅子的人进行沟通。” 除了跟用户对话之外,创新者还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真正体验他们的处境和感受。例如,尝试不用导航软件,在陌生城市中迷路,有助于我们对数字地图的思考。所谓共情,需要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因此在观察环节,创新者要设身处地,体会用户情感,让情感成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 综合

 

即,解析用户需求,挖掘用户洞察,重新定义创新命题。

 

综合的过程,是从大量的观察、调研信息中,寻找突破点的过程。如同沙里淘金——从一堆沙子中筛出金子,创新团队需要试着找到用户信息中真正出乎意料的矛盾所在,这就是所谓洞察。例如:爱做恶作剧的小朋友,真正的意图也许是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妈妈们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探索世界,但又讨厌处理难洗的污渍……这些矛盾体现了 “人类本性”(超越文化的人性需求)与“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动因)之间的冲突张力。把握了洞察中的矛盾,也就找到了创意的着力点。

 

第四步 创意

 

即,围绕洞察,快速产生大量点子,并对创意成果进行评估与选择。

 

创意,意味着打开解决问题的阀门。在创意阶段,我们主张追求点子的数量,同时延缓判断。鼓励疯狂、多元化的创意,不要着急否定自己的或其他人的点子。也许经过反思、修正,最后采纳的就是一开始看起来“最离谱”的。

 

创意需要传递,团队成员需要相互启发。在创意过程中,应该鼓励新点子建立在其他人的点子基础之上。

 

第五步 原型

 

即,选出一个创意,制作可触可感的创新产品雏形。

 

原型,是将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快速试错的过程。原型可以是纸模型、故事版,也可以是小型雕塑或情景剧,也许它很丑,很简陋,但是原型包含了未来产品的全部可能性。

 

原型意味着简单和快速,通常需要多次、多轮,原型阶段经历的失败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在构建过程中体会。对于创新者来说,原型的过程意味着用身体思考。

 

第六步 测试

 

即,进行用户测试,获得明确反馈,并改进原型。

 

在测试阶段,创新者建立一些产品使用的场景。例如:用餐的场景,阅读的场景。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创新团队会得到更真实的反馈。以原型为媒介,让设计团队与用户,与利益相关方迅速沟通。通过测试,我们能够快速获得改进创新产品的灵感,为下一轮的迭代创意做好准备。

 

 

图片

 

 

用创造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詹姆斯·杜瓦(James Dewar)说:“思想就像降落伞,只在打开时才能发挥作用”。在快速变化、边界消融的当今时代,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围绕新问题,打开潜能,出发去探索。设计思维的文化同时包括了:容忍失败与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意味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而创新者相信通过不断的迭代尝试,能够最终解决问题。

 

在企业中,创新的“作战单元”在分散、下降。依靠英明的领导者或董事会决策无法实质上推动创新。设计思维认为创新的发生应该 “由下至上”,而不是相反。企业领导者应该考虑构建更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推行“小团队 化”(类似于设计思维中的6-7人的小组),并在小团队之间搭建“团队网络”(Team of Teams)。

 

所谓创新驱动的企业文化,需要积极为每位创新者“赋能”。事实上,在设计思维视野下,创造力不需要“培养”,而需要“释放”。企业管理者需要关心员工“创新自信力”的建立——在学会创新之前,我们希望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创新文化需要鼓励参与者打破“先入之见”,质疑经验性结论,保持好奇心,去发现新的疆界。

 

德国波茨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乌尔里希·温伯格推荐《设计思维创新导引》一书时提问:“如何将当下不断涌现的错综问题,转化成为新的突破性机遇?” 他的回答是:设计思维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综合把握科技、商业和人文需求,以“设计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在预测未来,这是设计师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准确地说,设计思维就是在跨界、协作、探索的框架下,用创造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关于作者 | 王可越: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波士顿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