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流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3-09-06 16:02:49

以下文章来源于组织学习力 ,作者张立志

 

字节跳动张一鸣认为“信息的流动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同构一下,“知识的流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互联网赋能了整个社会,更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尽管被诟病制造知识焦虑,但各家知识付费平台对于知识的充分流动功不可没。
我想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促进知识的流动至关重要。目前有云学堂、UMU、时代光华等多家在线学习平台供应商,他们对于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流动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但这还远远不够,在组织内部工具确实必不可少,但理念和认知才是造成差距的源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华为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为什么存在浪费?就是经验没有充分流动起来。
不只是徐直军,任正非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内部经验萃取和复盘的重要性。任正非曾在华为大学教育学院工作汇报会上强调:人要善于总结,人的思想就是一根根的丝,总结一次打个结就是结晶,四个结就是一个网口,多打了结,纲举就目张了。总结得越多就越能网大鱼。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很重要,更主要还是视野。所以要把经验写出来,年轻人看了案例,上战场再对比一次,就升华了。……现在你们要善于把经验写成案例,否则做完了沾沾自喜,经验还只留在你一个脑子里,没有传承。
你看,华为能够成功,其强大的学习力是关键要素之一,尤其体现在推动内部知识流动上。
身为创始人,强如任正非者都如此重视知识流动,在你公司,最高领导者有没有做到?
因此,这首先是理念问题,直接体现则是创始人和高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言传身教。
具体执行层面,可以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结网、落地和迭代5个环节。
 

图片

 

生产:内外兼有以内为主

 

不得不承认,有些通用知识如领导力、职场素养等课程没必要自我开发,外部有很多成熟的内容甚至有些免费的优质资源,可以引进。
但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内部知识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上,其实,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时刻在生产知识。这包括优秀的经验,项目的复盘,研讨的成果,工作中的文档等。
我一直强调双系统理论,是指企业一个系统是增长系统,另一个隐性系统是成长系统。
如果仅关注业绩增长,而忽视能力成长,其结果是能力增长速度跟不上业绩增长速度而制约组织发展。
但这个成长不是狭义的组织各培训班、训练营,而是如何放大日常工作中的成长。
因此,推动日常工作中的知识生产就是重要举措。
字节跳动的飞书是一款很好用的工具,其知识库和文档库功能就有效支撑了知识的沉淀。
得到每个团队都有一个KMer,也就是该部门的知识管理负责人,承担四个角色:
角色1:部门的小喇叭,不是纯布置任务。
角色2:探照灯,发现高手身上的经验。
角色3:挖掘机,访谈深挖优秀员工经验的角色。
角色4:整理师,负责对锦囊的检查核验。
脱不花说:“由罗胖带领的长老会亲自敲锣打鼓,给优秀的KMer送锦旗,公司特别嗨,不仅是这样,给Kmer每个月制定任务,按时完成任务的Kmer发现金津贴。另外,以半年为单位,奖励这些表现好的、知识萃取成果好的一线的业务部门。”
有很多公司知识萃取组织不起来,其实关键问题还在于一把手对此不重视、投入不够。底层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此项工作对于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图片

 

传播:群智涌现注重速度

 
知识生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将其快速在组织内部传播。张一鸣认为流动比质量本身更重要,提醒我们的是不要纠结于生产的知识是否完美,而是要推动知识流动起来。
比如,某分公司的销售团队拿下了一个大单,就要由KMer(或者是团队负责人)及时发现,用最快速的方法将这个案例传播出去让其他分公司的销售同事受益,比如可以采取录视频、写案例、分享复盘报告、访谈记录等方式。
如果等到企业大学或培训负责人阶段性的开展案例大赛、课程开发、内训师培养等方式来挖掘组织内的优秀经验,那就丢失了及时性,而且到时候这些案例的拥有者自己也可能忘记了这些优秀经验,即使能想起来分享也缺失了新鲜感。同时,他们也可能没有意愿参加这些训练营或大赛,毕竟这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因此,整个组织尤其是管理者要有知识管理(传播)的意识和责任,人人有经验,随时可分享,人人可为师,打造“涌现机制”。
涌现机制=简单法则+一定数量
简单法则就是不要设置严格的教条的约束机制,非得达到精美水平才能分享,这样只会遏制员工分享知识的意愿。只要是符合正能量和企业文化,不反动,自认为对同事有帮助就可以分享。至于其含金量靠点击阅读量来自然评估。
一定数量是指分享的员工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只有个别少数人在分享,也很难形成群体效应。所以在开始要有一些激励措施,也要发动起组织内的意见领袖,让他们带动氛围。
 

图片

 

结网:智慧碰撞升华沉淀

 
当知识形成涌现式传播后,就要促进知识间的结网。即不要每个知识输出者自说自话,而应该促进其深度碰撞,在平台上相互评论,并定期组织线下的研讨和萃取。逐步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沉淀为组织能力。
其基本逻辑是,及时分享(发散)-相互激发(收敛)-系统整合(沉淀)。
作为整个组织的知识管理者(企业大学/培训团队)定期在平台中发现热点话题(问题),找到这个话题的优秀经验贡献者,组织线下的研讨和萃取工作。
你看,鼓励那些优秀员工涌现出来,再组织课程开发和内训师培养工作,就水到渠成了。解决了以往训练营中找课题和业务专家的挑战。
在线下研讨中,更为关键的是促进这些优秀经验之间形成链接,让他们碰撞出火花,深挖成功背后的底层逻辑,升华集体认知。也要给这些参与的专家以荣誉和奖励,让知识和知识的生产者受到尊重。
当萃取出结构化系统化的方法论后,就可以连同以往的优秀案例沉淀成组织的知识,成为其他员工和新员工的应知应会知识。
 

图片

 

落地:强调知更要强调行

 
不带来行为改变的学习都是伪学习。我们大量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缺乏刻意练习,造成知识的浪费。在职场上见过很多朋友,知识理论懂得的很多,但其业绩和能力并没有体现出与知识理论水平相当的段位,被称为“知道先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企业重视培训,舍得投入,但组织能力并未显著提升的原因。如果是一个执行力差的企业,你开展再多的培训执行力仍然得不到提升。因为员工缺乏将所学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和执行力。
因此,知识的流动只是第一步,而促进知识的落地更为关键且具有挑战。
第三步通过结网萃取出系统化的方法论,开发成课件,培养了内训师后,就要科学设计知识落地工作。
主要包括三个动作:应知应会-强化训练-在岗练习。
有些公司新员工到岗后,先是让他们登录系统自学,然后进行考试。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前人的涌现式分享,已经沉淀了大量的知识,不需要再有人给他们讲解,只要让他们自学就可以了,并通过考试提升学习效果。
线下训练营主要是训练而非知识讲解,内训师/导师带领大家通过案例练习、情境模拟、通关考试等方式提升训练效果。
最关键的一步还是在岗实践。在华为,销售团队经常模拟常见的客户拜访场景,有人扮演客户,其他人练习登门拜访,旁边的人观察,一次交谈几分钟。这一轮演练结束以后,角色互换。这个过程很有趣,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和观察,彼此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继而强化训练。熟能生巧,练习多了,在客户拜访时就不会恐惧了,进而提高拜访水平。
想想看,如何促进贵公司优秀经验的落地?
 

图片

 

迭代:迭代速度就是进化速度

 
外部不确定性加剧,不会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知识。从知识生产出来那一刻起,可能就开始在失效,不要躺在以往的PPT上自我陶醉。
推进迭代的最好方法还是鼓励涌现,让员工发现更多优秀的经验,让后来者敢于挑战千人的方法论。同时,要打造开放系统,不要坐井观天,去看到外面的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
企业大学/培训部门也可以成立课题组,定期组织研讨会,进行知识更新或磨课。研讨会不能仅限于原有的业务专家参加,每次要邀请新人进来,让他们贡献优秀经验。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