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务成功的逻辑:业务设计先行,战略定力保持,组织活力激活

发布时间:2023-07-31 16:29:47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孙建恒)

  • 作者 | 孙建恒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业务副总裁
  • 来源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图片

成为时代的企业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抓住战略机会,做好企业的新业务。

 

 
曾经有人给华为的任总提过一个建议,希望华为建立一个企业博物馆,把从第一代小交换机开始的产品都放到里面。但是任总却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讲道:“一个高科技企业绝对不能对历史怀旧,绝对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薄里,那样就非常危险了”。海尔的张瑞敏先生曾经也说过,“企业没有成功,只有成长。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在今天,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企业呢?成为时代的企业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抓住战略机会,实现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要抓住的这些“机会”就是企业的的新业务。
 

图片

 

时代的企业,首先是不断能抓住新业务机会的企业

 

(一)一个企业首先要解决增长问题
企业家首要关注是公司增长的问题,增长是解决公司内外部矛盾的唯一解,可以平衡客户、员工、股东三方面的利益。
只有增长了,有足够的收益,你才能够面向你的客户,再进行研发投入,提升你的产品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只有你增长了,你才能够解决公司员工不断地成长的空间,以及对物质精神的追求,同时你才能提升股东的价值回报。这正是华夏基石提的“保极速率”的概念。
“保极速率”:经过大量的调研,过去30年里只有每年增长25%的企业能够成为行业内领导者的角色。过去30多年如果没有达到这个速率的企业就很难成长行业的龙头。
(二)企业增长的窘境
一方面是老业务利润率越来越低。当今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特别是对于ToB的企业来说,由于大部分业务是与大客户深度绑定的,相对来说很难割舍;
另一方面是新业务在拓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很多新业务在开展初期被误判为蓝海市场,但真杀进去才发现原来早已经是红海市场。拓展遇到阻碍的同时,又不能进行有效持续地投入,就会造成没有太多的产出。没有产出意味着人员开始流失,人员流失公司又不敢进行战略投入,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家和团队的信心降低,直至丧失。
案例:
新业务发展不达预期是企业家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在深圳接触过一家做平板电脑的企业。这家企业最初接到一个海外的大订单,把决定性要素放在了生产方面,建了规模庞大的生产工厂。但是由于海外的订单不稳定,所以开始转向内销,对内销来说决定因素除了生产,客户关系、渠道、产品技术都非常重要。但是他们在寻找客户、拓展客户方面的能力又不能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就导致内销业务始终开展不起来。内销业务难以开展,外销订单不稳定又不敢投入,这家企业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我也接触过一家属于成长阶段的上市企业,这家企业主业是小基站、网络优化相关的业务,但是上市以后开展了很多多元化业务,并购了石墨烯、互联网保险等业务,导致这家公司陷入了非常大的窘境,最后资产、股权遭到变卖。

图片

 

企业创新新业务的两种典型代表

 

对于企业创新新业务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创业企业本身开创新业务;第二,成熟企业孵化新业务;有两类企业代表:创业企业和成熟企业。
从华夏基石企业成长导航的逻辑来看,我们把企业分为创业成长阶段、机会成长阶段、系统成长阶段、分蘖成长阶段和整合成长阶段这样五个不同的阶段。为便于观察分析,我把创业成长和机会成长阶段的企业归为创业期企业,其他三个阶段的企业归为成熟企业,通过案例分别看一下两类企业发展新业务的逻辑与操作方法。
(一)创业期企业做新业务的逻辑
“一次成功的创业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中间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期,第二阶段是发展期,第三阶段是扩张期,第四阶段是成熟期。
对起步期来说,这三年很重要的工作是找方向,而且是找精准的方向,一开始是围点打转,慢慢地找到了这个方向,这个点就是东经多少度,西经多少度,确定了这个点的方位之后,后续企业的发展就可以围绕这个点投入更多的资源进去,如果这个点没有找到的话,投再多的人,投再多的钱都没法前进。在创业期第一个阶段有没有完成有两个指标可以帮你验证。第一,你有没有做出一款有人愿意花钱来买的产品;第二,你有没有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把这个产品源源不断地卖出去。”——拉卡拉集团董事长孙陶然
在创业阶段有几个特点:
1.创业期间是浅钱袋,钱不是足够多。这一点从当前的创业环境也可以看到,比如我比较同意基石资本张维老师的观点:当前的很多新能源造车企业就很难成功跑出来。据我观察,有几家企业新能源汽车的展厅都在一些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这是极其高昂的成本,因为现在它本身的品牌和口碑还不足以支撑在这些地方进行产品展示,就会造成很大的现金流问题。
2.要做到商业模式快速地迭代和验证,快速地把商业模式形成样板点。
3.要磨合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中国红军25000里长征,从井冈山一直到陕北,从十几万人最后只剩下七八千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以前不理解,但现在理解了,其实长征的过程是真正磨炼出了一个核心团队,这个团队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大家信念非常坚定,执行起来不折不扣,才有了后面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胜利。
案例
我们投资了一个公司叫蘑菇物联,依托老业务,孵化新业务。
旧业务:前置维保。把大型工厂的空气压缩器周边放上物联网设备,把相关的运行的数据传到云平台上面,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这样一个系统看到工厂设备运行的情况,这样一来缺什么料可以提前购置,而不是等到工厂的料没了停工,导致成本的浪费,可以做到运营工厂的前置维保。

新增业务:能源管理产品线。新增的能源管理产品线是围绕着空气压缩器的,可以看到它不工作的时候,当合乎低功耗工作的时候就自动把能源降低。这样的话原来需要花100万的电费,现在花50万就搞定了。能源管理产品线解决了企业和工厂的痛点,而这是它们的刚需。

现在这家企业已经成为细分行业的第一名,并且仍然在稳健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创业期在做创新业务的时候一些发展和成长的逻辑。

 
(二)成熟期企业新业务时的发展和成长逻辑
“能体现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创新能否成功的重大评判准则,就是看企业对创新团队或者高管个人失败的容忍,同时能够给予成功后的巨大回报。”——田轩《创新的资本逻辑》
一个成熟企业在开拓新业务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做0到1的事情。田轩的这个观点简单的说就是:你失败了,公司能够容忍,同时一旦你成功了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比如说特斯拉、麦瑞医疗、华为这些企业能够持续地进行研发投入,做了很多0到1的事情,这样的企业得到了创新资本市场的青睐。

 

图片

 

企业创新新业务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做新业务的时候,无论是一个创业公司创新一个新业务,还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开辟一块新的业务领域,首先要思考的是怎么确立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公司使命
使命,也就是指自身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承诺,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华为的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和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阿里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无论是淘宝网还是公司开发的其他软件都是立足于帮助客户让生意更简单、更容易。
土豆数据:核心诉求是物理世界数字化。这家企业能把拍摄过的地面完全构建三维立体,运用超算平台、云计算技术把整个土地进行立体化(相当于数字化)的操作。国土资源部原来三个月做的事情,现在基本上两三个小时就能够完成,极大的提升了行业的效率,降低了行业的成本。这个企业只成立短短三年,但发展非常迅速,2019年上半年已经完成3800万销售收入。
(二)公司愿景
愿景,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
华为的愿景:驱动整个公司的变化
初期:“三分天下,产业报国。”当时华为只有很少销售量的时候任总就已经有这样大的愿景了,当时很多高管其实并不相信。
后来,公司愿景变为“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现在:“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阿里的愿景:引领了业务能够有效的发展
“构建未来的商业生态系统,让客户相会、工作、生活在阿里巴巴,并持续发展最少102年。”
(三)新业务的愿景
华为手机业务、手机终端:华为要成为活下来的手机厂商三家中的一家。
这是2010年提出的,当时我们的大致判断是未来几年,手机业务、手机终端只能活下来三家,现在这一判断也基本符合现实,整个手机行业里互联网企业造手机的基本上没有了。“华为要成为活下来的手机厂商三家中的一家。”就是用一个大的业务方面的愿景牵引了新的战略目标。
华为云计算:华为要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
这个愿景是2010年提出的,现在中国就有好多朵云,美国也有很多云。将来全球可能只留下“五朵云”,华为要成为“五朵云”之一的话,这个愿景也牵引了整个业务发展的目标,将来云计算就像用电一样方便。
企业家在发展新业务的时候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新业务的愿景、战略目标确定下来,通过这个来指引整个业务的有效发展。只有在保障确定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之后,我们才能进入到整个新业务的业务设计。

 

图片

 

企业创新新业务的业务设计

 

(一)业务领先模型:业务设计六大块内容
  • 客户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作为我们首先要突破的客户,选择这些客户突破的节奏是什么?
  • 价值主张。到底给客户什么价值点能让客户认可我们?同时这些点也要有效的区别于竞争对手,比竞争对手有优势。价值主张一旦确定之后,后续在品牌宣传、Key message传递当中就会围绕这些来。
  • 价值获取。我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去解决客户的痛点?这当中不仅仅包括产品和解决方案,还包括商务解决方案和利润模式。
  • 战略控制点。能够持续产生价值和利润的点到底在哪里,一旦这个点确定之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的投入到这个战略控制点上。
  • 活动范围。这个产业链当中哪个环节我做,哪个环节交给合作伙伴做。
  • 风险防范。相当于风险管理,在未来的预期当中有哪些风险会发生,对公司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怎么化解,还有哪些能力我们不具备,我们要怎么去弥补这样的能力。
(二)业务领先的商业模式
华夏基石在依据“业务领先模型”,帮企业进行新业务设计。今天重点围绕客户选择、战略控制点和活动范围这三点来展开。
1.客户选择
客户选择,也就是首先选择哪类客户,是企业家在做新业务发展的思考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核心业务逻辑。
客户选择的原则是“聚焦和突破”。如华为在做运营商市场的过程中客户选择是依据当时的环境,客户的特点,根据自身的实力来不断地选择。因为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比如说公司今年突破两个客户,明年再突破两个客户,这样的话就可以以聚焦的方式有效产生业务价值了。
案例:
华为客户选择的变化
华为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各个业务板块的客户选择也经历了不小的变化。

华为在运营商客户的选择:从农村包围城市,先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开实验局,先完成突破,然后在城市中跟诺基亚、朗讯、北电这些巨头PK,这样一个策略使得市场有序突破。

华为在运营商市场的增长面临天花板后,就开始思考怎么进入到企业网市场领域。进入企业网的时候也面临客户的选择。一开始其实也采用了很多策略,包括跟行业客户直接采用低价的方式实现突破,同时签单。后来发现客户选择出现了问题,所以改成面向渠道,采用hitouch+被集成的方式,先接触客户,产生定单之后再通过集成商去签约,这样的话就很好的维系了集成商的利益,直接的客户变为渠道,最终的用户是行业的大客户。这样一个变化,企业业务快速地上量增长。

华为消费者领域:从支流到主航道

大家也都知道,整个华为消费者业务领域一开始并不是华为的主航道,但是随着消费者业务的不断壮大,成为了真正的流量入口,流量汇入的功能变得非常重要。消费者客户选择的变化一开始更多的是依赖运营商做贴牌,利用运营商的品牌和渠道。那时华为每一款手机就赚几块钱、几十块钱,后来余承东上来之后把很多产品线砍掉,聚焦到集团主要的手机序列当中——MATE和P序列。这样的变化开始直接面向消费者,最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占领市场。这种变化是客户选择的一个明显的大的变化。

中美贸易战华为的突破选择:华为如果想突破整个美国的封锁,聚焦突破欧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如果能突破欧洲,美国的封锁就得到了很好的化解。

另外,华为在国际化过程中选择客户的进程首先是在香港,然后进入到东南亚,后来进入到非洲、俄罗斯、欧洲等。

华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具备了几个核心要素:首先是人员。华为的人员经过了国内市场的历练,把这些人直接派到海外就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二,华为的产品在国内也有巨大的应用,产品的稳定性、领先性得到了验证,所以拿出去可以直接使用。第三,华为的管理。做到了把很多业务流程化,有系统工程的思考。管理跟得上之后海外的国际化才能走得更加稳健,风险才能更少。这就是整个华为国际化也是不断的客户选择的过程。

案例:
土豆数据
我们投资了一个公司叫土豆数据。一开始做规划的时候,客户选择包括国土局、环保部、运营商......很多客户我们都希望能进行突破,但后来发现执行的过程中,市场不能聚焦客户,导致精力过于分散。后来痛定思痛,不断地聚焦客户。最后聚焦到一点,希望能够把国土资源部这个客户首先服务好,结果在陕西一个点实现了有效的突破:从面向全国的国土局,国土规划部到明确的指向陕西国土局。陕西国土局在中国国土规划局市场中有标杆的、领先的效应,先成功突破了之后再向其他省份复制这个产品和人员就会非常容易。
 
企业在做新业务的时候,客户选择依然非常重要,对原有的客户做新业务是最快、最有效的,因为客户关系已经成型,只是把新的产品解决方案叠加进去。
2.战略控制点:保持战略定力
每天都有相当多的企业在思考战略控制点,但是高层之间很可能没有达成一致,一旦高层能够针对自己企业的战略控制点达成一致的话,这些点就是公司需要持续战略投入的地方。
比如说像高通,标准专利就是它的战略控制点;苹果是控制了整个价值链,微软也是控制了整个价值链;腾讯是绝对的、超大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是战略控制点,还有客户关系、品牌、技术方面领先等其他的战略控制点。
华为手机:华为当时在做手机战略业务研讨的时候,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在尝试做免费手机,硬件几乎免费,成本价销售,通过其他获取收益。当时我们也探讨了这个议题: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发生的话,华为手机还怎么赚钱?最后我们得出的战略控制点是手机要靠芯片。做好战略控制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芯片领域持续地加大投入。我们的手机终端不赚钱,我们的芯片也能够赚钱。
戴森电器:它们推出的数码马达产品以及核心技术是业界其他产品很难抗衡的。其他引申出来的产品,包括吸尘器、空气净化扇、吹风机、智能吸尘机器人等等,每一款产品价格都非常高昂,但是由于有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所以销量都很不错。他们核心的、基础的战略控制点就是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电动马达设计这三块儿理论支撑,这是整个戴森电器公司最核心的、持续的投入就是基于三大核心能力,所以它未来想进入到电动汽车,甚至到电动马达这个领域。
华为车联网:去年华为正式宣布了进入车联网这个领域,正式成立了大的车联网的BU这个组织去承接。这是五年前我们思考的定位,要成为车联网中帮助别人造好车,利用ICT的核心技术能力做到这样一个战略。现在车联网的相关产品推出来之后市场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这也是我们从五、六年前开始深度研发和规划研发的产品序列。
3.活动范围
我们要沿着一个业务的产业链来划分活动范围,可能只做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几个环节,其他环节可以交给合作伙伴去完成。
现在华为的生产只抓核心高端的业务,很多生产转移到外包,但是华为的质量管控体系构建的非常完善,所以能够将质量做很好的把控。
最近我也接触了几家军工院所,他们以前承接了很多国家航空航天的重点关键任务,基础研究在整个领域是非常顶级的,但是这几年由于市场导向过分的规模追求,导致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资在降低。因此衍生的一些产品最终的竞争力在相对弱化,如果能持续地聚焦核心技术进行投资,衍生的这些产品的竞争力如果持续很强的话,最终在客户方面的溢价还是比较强的。
针对这些客户,我们后续准备把研发平台强化,形成能力,把研发能力、产品能力聚集在一个领域持续做厚,把某一些非核心的环节交给外面的合作伙伴去做。这样的话能把核心能力授权给其他的产品,或者是其他各类运用场景就会比较好。
我们之前也投过一个平行云的案例,是做虚拟VR、仿真技术提供商。现在的客户包括华为、HTC、戴尔等等,平行云把技术做好给他们做支撑,他们把用户数据逐步的在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沉淀,相信最后的价值会逐步凸显出来。
4.创新焦点
在业务领先模型中我们要注重客户选择、战略控制点的识别和构建、活动范围的思考。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块是创新焦点。
创新焦点的核心是把业务分成以下三类。
  • 第一类是核心业务,一个企业始终要有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主要是把利润和规模做实。

  • 第二类业务叫成长型业务,让业务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市场份额,将来会成长成核心业务。

  • 第三类是新兴业务,就是验证商业模式,去孵化、思考论证它的可行性,将来成长为成长业务。
通俗一点讲的话,三类业务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同时想着田里的”,这样保证一个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成长。
关于这三类业务,我在很多企业都发现了问题,第一是大家没有这三类业务的区隔;第二是这三类业务上的管理几乎是趋同的,这就导致了在一些成熟公司做新业务的孵化难度非常大,新业务如果考核规模、考核利润肯定会考死的。
从公司层面可以看一下华为三个层面的业务选择。首先,运营商的业务我们定义成核心业务,企业网和消费者定位成成长和新兴机会;从现在的业务模块来看,固定宽带网络、移动宽带网络在华为是核心业务,云业务属于成长业务的阶段,车联网业务还是属于新兴机会,大力孵化的阶段。
为什么我们要区分这三类业务?一句话:激活组织活力
这三类业务的不同其实代表着我们在组织资源、经营责任、管控方式、考核评价、分配激励的过程中是要区隔对待的。
组织资源:比如说华为在发展云业务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们审视了一下内部,发现对新业务能够非常理解的并不多,当时很多运营商业务的相关人员对云业务的认知是比较弱的,所以当时没有人员体系的支撑,华为也很难把云业务做起来。但是华为非常擅长做云的IT,存储器、服务器等相关的硬件设备,在短短三年之内把它做到了国内行业里绝对龙头的垄断份额。在这个基础之上,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加和调整,比如说在运营商领域有一些年轻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人就可以转到云业务部。
同时,也从外面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地吸收一些人员加盟。这样的话,经过五年的时间,华为的云业务在人才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储备。在完成了人才储备之后,华为正式宣布了云业务,同时成立了云业务的BU,后来升级到云业务的BG,它跟运营商BG、消费者BG、企业BG同等重要。这样的话,整个组织人才对云业务都进行了有效的支撑。所以我们的机会点就能够有效地落下去。
管控方式:我们之前辅导过一家企业,这个企业前几年没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系统地思考,后来我们发现这是因为没有组织的承接,包括市场洞察缺乏组织承接,没有看清楚未来的机会,所以我们让他成立了市场洞察部,同时战略规划增加了这方面的职能。
另外一家企业也是我们辅导的一家上市公司,每年能够识别出很多的机会点,而且连续几年机会点看得都非常准确,但是每年都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够独立的承接下来业务。也就是说,每年没有明确建立一个就是承接机会的组织,去孵化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机会点一直没有落下去。
今年在我们推动成立了新的产品线,这个产品线的前期工作主要是把产品竞争力做起来,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承接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话就很难把这个业务孵化出来。另外,一旦这个业务能够发展起来的话,我们就让不断地培育做大,把业务分拆成一个独立的大的业务部。
经营责任:比如说我们的核心业务在用人的时候就需要用一些经营的人,能够专注精细化运营的人。新兴业务需要找一些开创型的人才,他能够快速地找到业务在市场上的机会,找到核心的价值,所以对应的经营责任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核心业务的经营责任是把利润规模做起来,成长业务当中模式还没有清楚,只能说授权团队去不断地探索。在新兴业务机会里面需要找到核心价值,形成样板点。
在人员配备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现在有7块儿业务,但是只有6个明白人,这个时候怎么办?可能就要砍掉一块儿业务,等人到位了之后再开展这样一个新兴业务,我们叫用明白人去做事情。
考核评价:核心业务更多是考核利润、销售额、收入、现金流。对于成长业务,一方面是考核销售额,同时考核它的增长速度、市场地位。对于新兴机会,考核它的机会转化率,现在规定的产品解决方案竞争力的完成情况,以及样板点试点显现的效果。
分配激励:分配激励的手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核心业务要基于盈利性分享企业的利润,成长业务的分配激励更多的是基于增长性分配企业的价值,对于新兴业务要基于价值和承诺动态的配置一些股权。如果说新兴业务一旦做成功,你就可以获取巨大的回报,因为新兴业务它失败的风险是不小的。

 

图片

 

紧紧抓住新业务的核心逻辑

 

我们在发展企业新业务的时候,不管是创业型企业的前几年,还是成熟企业要开发新业务,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首先要确定新业务的使命、愿景,公司的价值观也要重新强化,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二,我们要抓住新业务的核心业务逻辑,做好业务规划和业务设计,要确定好整个战略目标,尤其是客户的选择、战略控制点、活动范围等,一旦这些确定之后要持续地进行战略投入。
 
第三,要抓住新业务的核心逻辑,推动新业务的不断落地,要根据战略目标输出年度战略目标以及山头目标,形成重点工作。通过对重点工作不断地复盘,闭环管理,不断地积累小胜利,增强整个组织的信心,最后才能把整个大的战略目标,把这个新业务不断地发展起来。
 
第四,组织人才、文化氛围的支撑,要做好新兴业务责权利的匹配。用田轩教授的话说,要对失败提高容忍度,一旦成功了我们要给予大的回报。
附:关于新业务的相关问答
1.现在做企业服务,准备转型互联网,怎么才能转型成功?
答:当时我在华为的时候也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到底这些传统企业怎么做产业互联网化的业务。我有一个核心观点:第一,互联网产业与产业互联网这两个都是非常厉害的,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偏废。但是对于传统企业做互联网化改造的时候,首先要完成企业的内部化运营。举个例子,阿里的云计算首先是给淘宝使用的,淘宝业务经受了考验之后才给其他客户使用,多余的空间、多余的资源才给其他客户使用。招商银行首先也是实现了内部互联网化,才对外提供业务。招商银行可以说是在全球业务领域做的效率最高,人性化体验最好的一个银行企业。

当时华为内部提出互联网化这个命题之后,一年之内把所有PC业务的流程全部搬移到了手机端,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化很重要的基础。也就是说,我的建议是穿互联网的鞋走自己的路,我们做产业,其实产业行业的控制点、行业的理解非常关键,只是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工具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这也就是我的一个判断,当前的新能源造车的势力,当宝马、奔驰这种大的产业巨头推出新的产品的时候,推出新能源汽车之后,这种竞争力是没法跟这些巨头比的。

2.初创团队如何进行股权的分配和激励?

答:股权分配和激励,我更倾向于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作为一个创业企业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也就是核心的决策者,而且初期的运营必须还是要专制。这样的话,企业才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另外,随着企业的发展要不断地有一些牛人要加入进来,比如说你是5亿的规模,你要到30亿规模的企业去找人,你要管理好这些比你更牛的人,这个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建议采用股权动态的变化,甚至引入事业合伙人的机制。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到底投什么样的企业?我们之前投过一家企业,创始人本来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又去创业,是真正为了事业,为了梦想而驱动的公司,这样的团队相对来说对自己的定位、要求,以及对自己团队的推动,以及对团队本身人员成功的诉求会关注的非常多。大家也知道股权的分配有很多种,67%就是绝对控股,50%以上就是控股地位,我们希望看到有一个人还是要做核心决策。初创团队股权分配和激励方面,谁的贡献越来越大,他所获得的股权激励应该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大家都是为创造价值来服务。谁为公司愿景创造的价值越大,支撑的越多,就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3.新业务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过大,过往的参考数据不多,发展目标、考核指标怎么定比较合适?对新业务团队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比较有效?

答:对于新业务而言,首先是不确定性大,风险也比较大,因为毕竟是新兴业务。为什么说我们把很多新兴业务放在整个业务领先模型的创新焦点里面,放进这个创新焦点是允许失败的,有一定的失败率的。我们在对发展的目标制和考核指标,对新兴业务重点考核的是整个目标。比如说我们认为一年之内把产品解决方案、竞争力做强,这就是一个需要设置一个可比的参考值目标,同时把这个产品能够运用在一个样板领域,能够找到样本点,跟客户一起在新网上试用起来,也可以设置一些样本点的试点目标。

其次,整个团队有一个磨合的目标,形成干部的有效梯队,这是我们设计整个新兴业务的时候要考虑的。这样的话,首先我们给新兴业务的团队一个足够的授权,让这个团队不断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过程当中要不断地复盘,不断地优化。

最后,我们要对新业务团队更多的采取股权激励,动态的股权配置,同时给予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因为他一旦把新业务做起来,将会给公司开辟一片非常大的新的蓝海,也就是说他个人的战略贡献会非常大,所以他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也会得到有效提升。我们要对失败有容忍度,同时一旦成功将来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4.新业务和成熟业务的管理差异性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多老大也非常疑惑,很多企业家、业务负责人对这个问题也会非常疑惑。从我的视角来看,新业务的孵化仍然沿着战略进行梳理。怎么梳理?我们要跟客户接触的每个环节进行无缝的对接,比如说我在线索的获取当中跟客户进行有效的对接,在机会点形成的过程中要跟客户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的建立,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与客户的采购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以及到最后的交付、实施、在网运行等等有相应的业务部门跟客户进行流程的链接。这些流程如果说与老业务、核心业务、传统业务比较相似,基本上能够重用的就应该使用这些流程,新的业务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流程,这些流程是非常好的经验的积累,是大家工作方式的确定化。

但是如果新老业务流程差异非常大,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流程去支撑新业务,老的流程就没法支撑。对于新业务关键岗位人的选取和考核一定是有差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说对于老业务我们要追求规模与利润的平衡,要讲究精细化运营,形成公司的“粮仓”,这样才能给新业务的开展提供足够的弹药和支撑。对于新业务来讲,初期很难有规模,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产品解决方案竞争力或者是市场样板点等方式考核牵引,带动新业务完成从0到1的过程。所以怎么管理这个事情呢?一方面是人的因素,一方面是流程和业务的因素,如果能用老的流程,老的业务方式,没什么太大变化我们就沿用老的流程,最核心的是要回归到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核心流程,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核心组织,以组织的关键岗位角色,以及团队构建我们的能力,最终形成新业务的有效孵化,最终形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田里”的格局。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