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管用APP ,作者张丽俊
最极致的管理,就是最极致的伤害。
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
我讲过,企业从0到1阶段,是不需要有管理的,因为如何生存下去,是这一段企业最该考虑的事情,简单、高效最好。
等到企业快速发展,人员急剧扩张的时候,就必须通过管理来建立秩序了。如果没有管理,企业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
但是,管理有序,就必然会带来控制。控制过多,管理过细,又一定会抑制到组织的活力和创新。
那,怎么办?管理的“度”在哪里?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管理中的两难:管控度VS灵活度
什么是“控制的悖论”?
大到组织架构,流程机制,小到绩效考评,月度复盘,日会周会,TDL……都需要进行管控。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外部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我们外部的商业,外部的客户,外部的营销模式发生颠覆式变化的时候,过多的管控又会压制组织的活力,成为创新的阻碍。
每一位管理者,在承受着来自上层的控制压力的同时,又在不断向下施加控制。如何做好管控的同时保持组织的活力,就成为一种“控制的悖论”。
我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一家公司甚至管理细到严格规定员工上厕所的时间,一旦员工离开工位十分钟、二十分钟,管理者就不乐意了。让员工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因为很多时候,最极致的管理,就是最极致的伤害。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
因为,你管得太多,太细,其本质上是对员工的不信任。你先假设员工不听从管理,会偷懒,是不自驱的,所以想要通过制度的约束和管理的方法,从而监管员工,以求让员工听话。
设想一下,你通过制度管理和监督员工,精确到每分钟,员工会舒服吗?员工在这个组织里是不舒服的,没有任何安全感。你看似是多从员工身上得到了几分钟,实际上你失去的远远比你得到的更多。员工在组织里感觉不到温暖,只能感受到制度的冰冷,没有人情味。
那么,就要撒手不管吗?
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你不要相信每个人都能和你一样自驱,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事实上,没有员工愿意为你工作,他只会为自己工作。所以,你需要做好管理,要制定KPI,做绩效考评,做激励,通过他人拿结果。
你要管多,还是管少?管控度和灵活度,你要如何均衡?
如何破解?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成就
那么,如何破解“控制的悖论”呢?如何把握管理的这个度呢?
在我看来,管理中的管控度和灵活度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尺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
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他人的善意。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真正好的管理是释放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善意,帮助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成就员工。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实际上不会设身处地为员工考虑,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的成功。在追求自我成功的时候,管理者通常会忘记,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便员工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大多数管理者也从来没有问过员工,员工到底需要管理者做些什么,管理者该如何帮助员工。相反,管理者只是一味地强调工作,并要求员工一定要按照管理者的想法去做。
然而,员工并不是工作的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觉得自己正在被强迫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被削减。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你需要做的不是命令、控制下属,而是给下属提供确保下属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条件和帮助,去成就他们。
所以,你在设计个执行管理体系的时候,应当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是为了帮忙,而不是添乱;是为了服务,而不是限制。
比如说,我们管理的复盘是为了辅导员工,而不是为了给员工挑毛病。
比如说,我们的流程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是为了限制创新。
比如说,我们的制度是从人性出发,奖优罚劣,而不是为了监督和约束。
比如说,我们的组织架构的设置,是为了各个部门有更多的协同,而不是为了在各个部门树立部门墙。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人不是靠“管”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而应靠“经营”。
当你的公司非常重视人才,文化氛围也非常好,真的能视人为人,个人想要的和公司想要的结合在了一起,所有的人都会不断朝着目标努力。
如果企业不尊重人,把员工当成工具,只希望压榨员工,哪怕你设计了再多的制度,你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反而降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最后,总结一下: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管理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成就。管理者只有从聚光灯下推出来,将个人追求放于次要位置,帮助员工拿到绩效,创造价值,成就员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卓越管理。